当前,全球非美经济体面临通缩风险,年初至今的短短2个月间便有13个国家奔赴降息潮。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通过货币贬值转嫁国内经济困局对各国而言就好比巧克力之于孩童,这种吸引力往往难以抵挡。
现实将人带回了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那场货币战,当时正值金本位和大萧条时期,由于英国在1931年9月20日宣布放弃金本位,英镑急剧贬值,随后又先后有25个国家跟风脱离金本位。尽管眼下的全球宽松潮同当年的事发背景不同,但以史为鉴总是永恒的智慧。
全球经济眼下好不容易走出金融危机,通缩恶魔又开始抬头,于是又一波宽松潮拉开帷幕。今年1月15日,瑞士央行除了意外取消1欧元兑1.20瑞郎的汇率下限,同时也进行降息,将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75%。同日,印度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秘鲁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埃及央行用时也宣布降息50个基点。
此后,丹麦央行于1月19日降息,将存款利率从-0.05%降至-0.2%,将贷款利率从0.2%降至0.05%,并在此后的十天内又两度降息;1月20日,G20成员国之一的土耳其也宣布降息;1月22日,欧洲央行宣布万亿QE;1月28日,新加坡央行也意外宣布降低新加坡元汇率政策斜坡。瑞典央行更是惊呆众人,于2月12日率先将主要政策利率设为负值,并开启QE,表示将购买100亿瑞典克朗的政府债券。
然而,这场宽松潮到这里应该只是中场休息而已。值得思索的是,在当下美元独强的局势下,美联储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潜在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和输入性通缩风险,这同美联储今年会否推迟加息息息相关。
问题来了,1930年代的货币战真的可能重演吗?全球主要国家的财长们对此并不认同。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上周在伊斯坦布尔会晤期间,美国和欧洲的官员们表示,近来汇率的动荡折射出了不同经济体的走势,而非赤裸裸地为了拉高增长保住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