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逼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而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此后日本经济陷入终极泡沫阶段,彻底终结了日本争夺世界经济霸主的道路。美国为什么要逼迫日元升值?我们先来看看《广场协议》的形成过程:当时,刚执政的里根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消化卡特总统遗留的高通胀。为了抑制通胀,里根罕见的采取强硬的金融紧缩措施,将利率提高到了2位数。提高利率的结果是货币流动性迅速缩小,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大量减少。同时高利率也使海外热钱大量融入美国市场,将美元越推越高:1981年年初美元兑日元为210日元,1982年10月竟达到了270日元。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出口额的下降和进口额的上升,产生贸易逆差。高通胀影响和贸易逆差的结果,导致了美国在80年代前期出现了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即“双料赤字DoubleDeficit”。“双料赤字”将直接导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扩大,对长期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里根政权很可能因此而被质疑,影响下一届选举。这种囧境下,里根采取以下方法:首先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换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贬值。而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中,有市场调节,量化宽松QE,即增发货币买入国债,也就是降低本国利息,使本国货币需求下降;也可以动用
外汇储备,大量买入对应国货币。在当时的环境下,进行市场调节无疑会使通胀死灰复燃,同时也会让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而动用外汇储备的方法,仅对某一国的汇率突然下降有应对作用,而无法防御本国货币的主动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狠招,采取国际间协议调节:通过与主要利害国的协商,来人为制定一强制汇率或汇率调整目标。由于牙买加体系后,各国的外汇储备仍以美元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状况,各国的外汇账户将出现明显的亏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
黄金和美元的兑换关系已经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而结束,因此各国甚至无法将美元兑换为黄金来避险。于是,美国首先抛出了杀手锏“美元危机”。里根“挟美元以令天下”,“美元危机”下,各国只能选择两条路:要么让美元自由落体,要么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贬值程度。里根的做法,得到了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国的回应,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好事。由于在越战的刺激下,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很多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于饱和。寻找海外市场的拓展机会,正是这些以产品制造为主业的国家的需求。原本在70年代只能寻求海外合资机会的企业,由于本币升值,出现了很多独资或者是并购海外企业的机会。日本、德国的很多品牌,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海外扩张,便是《广场协议》的结果之一。日本所看中的,并不是本国外储贬值,而是本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入海外市场投资的机会。日本用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养肥了自己,但是面对东亚和东南亚这些肥沃的市场,却一直没有大举进入的好机会。美国由于大量的贸易赤字来自于日本,希望日本能够摆脱这种依附于美国市场的经济模式,建立自己的强势产业。因此在宣布美元贬值来削减对日赤字的同时,也对日本的高科技产业表示出扶植的态度。80年代初期,日本的半导体、核电、汽车制造技术都得以迅速成长。在这些领域尝到甜头,日本政府研判,日元的升值不会动摇日本的经济命脉,反而会增强日本的市场并购力。当时汇率在240元左右,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是:既取悦美国,从美国拿到先进技术,又可以把本国市场拓展到亚洲乃至是全世界,从对美国的高度贸易依赖中脱离出来。于是,日本接受了《广场协议》,日元被迫“按照计划”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