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真的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或升值向外转嫁么?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存在的内在矛盾,货币的贬值或升值也许可以缓解这些矛盾,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发生最常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存在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或者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激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大多是因社会生产的分配环节出现问题而产生的。两极分化是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如果社会福利不足,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比重就会过高,而劳动收入比重过低,便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上世纪30年代,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是最严重的一次因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人们通常只注意到生产相对过剩会导致经济危机,其实社会经济还可能会出现因生产相对不足导致的经济危机。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发生的“石油危机”,也称“福利危机”,近些年发生的“欧债危机”。都是因社会福利相对过度,从而导致生产相对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最终解决这些危机的都是依靠能够有效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的政策措施。“大萧条”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大力推进福利国家建设,改善了收入分配。“福利危机”发生以后,西方各国都大幅削减了社会福利支出。仅依靠货币政策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存在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内需不足,为了增加出口,日本强化“金融缓和”政策来使日元贬值,由此催生了股市和房地产的巨大泡沫。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依靠降低利率等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又依靠财政举债,货币放水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导致债务危机的隐患越来越大。
经济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简单的货币贬值或者是升值就一定能够解决的。如果是产品过剩,供给大于需求,而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去买东西;结果,产品大量积压,企业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回笼,结果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失业工人同样没有钱去买东西……以此造成恶性循环。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扩大市场,把东西卖出去回笼资金,购买廉价原材料,扩大市场以货币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比方说美国在80年代让德国马克和日元对美元升值,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导致美国在80年代有了一波制造业的高潮。有的时候,光货币贬值也没有用,其他国家要是同步贬值,那就没效果了,所以得通过很多方法来转移,比方说战争,降低对方的贸易关税,或者是贸易战的方式来消耗剩余的生产力。所以,货币贬值在很多时候都是有用的。有的时候生产力并不过剩,反而是原材料成本过高,导致经济衰退,这种情况下货币升值又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并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转嫁经济危机的方法当然是让韭菜国家的货币贬值。这样才能让外国资本以便宜的价格来收购韭菜国家资产。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一直力保人民币对美元1:7。如果持续的贬值,那么国家的通胀会加速造成通胀。怎么搞得民不聊生,整个国家制度就会出现问题。
每一个消费群体同时都是一个供给群体,不产生价值就无力消费。产生价值的渠道大致分三种,生产实物制造业,提供服务服务业,许诺预期金融业。货币升贬的目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金流的收紧或放松来改变商品流通的规模与节奏,以此调整供需双方的交易数量。二是通过增减货币进行财富再分配。由于每个个体的需求点不同,致使商品的种类繁多,第一种方法无法微观调整各种商品的价格及供应量。第二种方法的确能使财富局部重新分配,却因会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分配依然无法合理化。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不同,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在供需方面,商品的种类及数量产生了极大的混乱,致使有的商品因抢手而价格虚高,有的商品却积压滞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大量商品滞销的企业倒闭,造成大范围的失业潮。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最严重的后果其实就是大范围失业的问题。每个消费群体同时也是一个供给群体,失去供给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消费的能力,消费力的下降又会造成更多失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综上所述,货币的升贬或许能够转嫁金融危机,但几乎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是产业结构的问题,是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问题,是微观调控的方式及能力的问题,是适应消费习惯及引领消费方式的问题,是因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必须依赖大众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