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英国退欧,“权威言论”可信吗?

· Views 615

英国退欧,“权威言论”可信吗?

随着英国退欧公投的日益临近,各大权威机构频频发布研究报告,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虽然细节上存在各种分歧,但从大方向看,“权威言论”更倾向于将退欧视作一种“非理性选择”。有意思的是,近来,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愈发偏向退欧这个“非理性结果”。我们比较当前各大机构的研究结论,梳理了不同阵营的观点清单,总结出英国退欧经济效应的关键分歧。分析发现,权威机构的研究思路存在局限,削弱了经济效应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识别这些局限,投资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些权威言论,进而避免“身在此山中”的主观干扰,看清英国退欧的“庐山真面目”。

 

 

20153月以来,IMFOECD、英国央行、英国财政部等主流机构相继发布研究报告,一致支持英国留欧。这些报告认为,退欧将在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贸易环境、外资流动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使英国和全球蒙受高额经济损失。当然,权威言论并非没有遭遇挑战,其他一些机构的观点就与之针锋相对。穆迪等中立机构提出,虽然英国退欧必然带来经济成本,但该成本并非不可承受;另一些支持退欧的经济学家认为,退欧的经济利益会超过经济成本,从而将带动英国社会福利的提升。

研究结论的分歧源自研究思路的设计。从方法论角度深入剖析,支持留欧的权威言论并不可信,原因有三:

首先,研究对于前提假设过于敏感。

在以上各方的研究中,退欧后英国贸易环境的假设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目前,退欧、留欧两方阵营都认为,退欧将对英国和欧盟的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当前争论的焦点是:当失去欧盟后,英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是否能改善,是否能弥补甚至超过退欧的损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假设,直接导致了退、留两派分析结果的不同,进而成为了争论中的“胜负手”。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留欧阵营的意见是:英国与非欧洲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贸易难以弥补退欧的损失。在经济测算中,他们一般假定,英国与非欧洲市场的贸易状况不变。对此,留欧阵营列出两点原因:一是,英国与非欧洲市场的贸易增长目前是缓慢的,即使未来出现结构性变化(例如签订新的FTA),也需要漫长的时间;二是,脱离欧盟后,英国在贸易协定中的议价能力降低,所以英国进入非欧洲市场的机会不升反降。

与此针锋相对,退欧阵营的意见是:退欧后,英国与非欧洲市场的贸易将大幅增加,弥补并超过退欧的损失。对此,退欧阵营持有两点原因:一是,非欧洲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速更高且商品更便宜,能够带动英国的贸易增长,并改善居民福利;二是,摆脱欧盟贸易政策的种种束缚后,英国能够更加灵活、自由地与非欧洲市场进行贸易,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进入机会。

对贸易环境的不同假设导致退、留两派的经济测算结果截然相反。退欧阵营的结果显示,退出欧洲越彻底,经济改善就越明显,因此WTO模式是最优的退欧模式。留欧阵营的结果则显示,任何远离欧洲的举措都会导致经济萎缩,WTO是损失最大的模式。两者的对比表明,当前各方的研究对贸易环境的假设非常敏感。一旦该假设不成立,其结论就将动摇。而这一前提假设又容易受到各方政治立场的主观影响。因此,即使各方的测算过程表面上极为严谨,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依然可能存在隐性缺失。

 

其次,重视总量测算,忽视利益分配。

目前,留欧阵营的研究主要基于总量测算。其基本逻辑是先测算出退欧会导致多少GDP总量的损失,然后直接折算为人均或户均收入的损失,进而证明退欧的不合理性。这一逻辑潜在地假设了:留欧的收益(退欧的损失)是均匀分配给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然而对照英国的现实,这一逻辑可能并不合理。

通过对利益分配研究,我们发现,留欧的受益群体和受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以备受关注的贸易问题为例。在与欧盟的贸易中,英国长期保持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是金融服务)和商品贸易逆差。因此,留欧带来的经济收益,主要流向了服务行业,特别是高收入的金融行业。但留欧带来的成本,主要由中下阶层的产业工人和农民来承担。所以,留欧的收益和成本在行业和阶层间均存在显著的错配。这种错配,不仅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分化,也会催生中下层人民的“被剥夺感”。当前民意调查显示,金融机构普遍支持留欧,而中下层民众则是退欧阵营的主要力量。这也验证了上述利益错配的格局。

在利益分配的视角下,总量测算的说服力大打折扣。即使留欧的总收益大于退欧,也未必能在公投中形成优势。首先,在一人一票的公投中,人们可能更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而非社会总体利益的增减。中下层人民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会更倾向于退欧。其次,在利益错配的格局下,留欧带来的总量收益越大,也说明其造成的社会分化越严重。退欧、留欧两个阵营的冲突也将越激烈、越难以调和。

 

最后,金融市场波动未必发生。

目前,众多研究认为:英国退欧作为欧洲一体化的重大倒退,会导致市场恐慌,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这一判断缺少历史证据的支持。回顾历史,每当欧洲一体化受挫,都会有声音预期金融市场将发生震荡,但是这些预言往往并未成真。

就性质而言,最相似的历史案例为1992年“英镑危机”。1992916日晚,英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此后,英镑出现了大幅贬值。但是,英国和欧洲各主要股指并未出现大幅下挫。其中,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在17日后保持了近一周的平稳趋势;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从16日起一度呈现上涨趋势。

就时间而言,最接近的历史案例为2005年法国否决《欧盟宪法条约》。2005530日凌晨,法国内政部宣布,《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29日举行的全民公决中遭到否决。这使得该条约的批准进程受阻。但是,欧洲股市并没有应声下滑。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均保持稳定,并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因此,可以推断,退欧事件本身并不必然触发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关键在于投资者如何解读这一事件。例如,“英镑危机”前夕,英国和德国经济走势出现严重背离,英弱而德强,所以英镑与德国马克之间的固定汇率是不合理的,难以维系。当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后,英镑大幅贬值,恢复到与英国经济相匹配的水平,德国货币政策对英国经济的干扰也被削弱。因此,当“不合理制度联系”被打破,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此后,英国股市呈现了稳步的上涨趋势。这一现象的逻辑可以概括为:英德经济走势背离——制度联系不再合理——打破制度联系——形成利好消息。

 

对于本次退欧,各关键要素均已具备,相同的逻辑可能再次实现。第一,英国、欧元区经济走势背离。自2013年中旬以来,英国经济增长逐渐复苏,而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形成了英国强、欧元区弱的局面。英国经济增速不仅高于欧元区整体,也高于欧元区的领头羊德国。第二,制度联系不再合理。虽然英国和欧元区不再有货币制度联系,但是通过欧盟,英国和欧元区依然在财政、贸易、移民等方面保持制度联系。在经济走势背离的情况下,英国和欧元区的种种诉求均发生矛盾,联系不再合理。欧元区在财政预算、贸易政策、金融监管、移民问题等方面对英国经济形成拖累。这也解释了为何本次退欧的矛头直指这四个方面。第三,打破制度联系的契机出现。本次退欧公投将为打破上述“不合理制度联系”提供途径,有望使英国从欧盟的种种束缚中得到解放。如果上述的逻辑实现,那么本次退欧可能不会对英国股市产生负向冲击。相反,投资者可能会视其为利好消息,甚至会推动英国股票市场上涨。因此,资本市场震荡也不是绑架英国留欧的可置信理由。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