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性选择”与巴菲特的“内部积分卡”
1
雄孔雀的大尾巴,
达尔文的“性选择”。
孔雀为什么有一个毫无用处的漂亮大尾巴?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达尔文。明显没有生存优势的部位,既招惹天敌,又影响逃生,怎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这不是给“进化论”添乱吗?
于是他提出了“性选择学说”:是因为雌性喜好与选择,让雄性获得了繁衍优势,从而弥补了“多余尾巴”带来的生存劣势。
问题来了,雌性孔雀的择偶观,不也应该从有利于繁衍的角度出发吗?为什么为了男色让“孔雀类”冒这么大风险?
有两种解释:
-
一个是说早期尾羽是对鸟类有益的,例如在风中飞得更稳,结果后来“失控”了,雌鸟越来越喜欢长尾巴雄鸟了。
-
一个是说,长尾巴是雄鸟向异性炫耀自己身强力壮,显现自己的基因优势。
2009年,科学家们开始对兽脚类恐龙羽毛的结构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令这种假说得到了有力支持。--别忘记了鸟类恐龙血裔的身份。
在人类社会,雄孔雀的大尾巴,就是饭桌上的秀肌肉,和男人的“炫耀性消费”。自认为有脑的秀小聪明,有权势的秀地位,有钱的秀买单。
表和车,都是男性器官的衍生。
有人称之为“攀比动力学“。
成功人士为了彰显其能力开始消费各种”地位商品“,更贵的婚礼开销、更大房子、更多奢侈品、更豪华海外旅游……所有人都被裹挟进来,开始争相攀比,更要命的是由此造成的”支出瀑布效应“会让相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更为捉襟见肘。
当“攀比动力学”遇见“择偶经济学”,我们比达尔文还烦恼。
2
厉害的犹太人,
学者“优先”择偶权。
中国人对自己的聪明,总有着“笑而不语”的自信。欧洲人太钝,美国人太粗,日本人太坏,印度人太穷,惟一入得我们法眼的,恐怕只有犹太人。
在我们看来,犹太人首先是有钱。美国前400个富豪家族中,犹太人占了23%。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
其次犹太人很聪明。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家中将近有四分之一是犹太人,超过四分之一的菲尔兹奖得主都是犹太人,5 5 %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是犹太人 。
但在我们不太留意、也不太在意的那些“玩儿虚的”领域,犹太人同样杰出:
-
51%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是犹太人;
-
20世纪伟大哲学家当中,犹太人占1/4;
-
在艺术、流行文化领域,有许多巨星都是犹太人;
-
1930年对美国4000多名拳击手的研究表明,其中的优秀选手(很多)都是犹太人。
公元64年,犹太教主盖姆拉颁发法令要求所有男性必须能够诵读《塔木德经》。下一个在男性间普及了读写能力的民族约在1700年后。
《塔木德经》写道:
一个男人应该变卖所有财产去娶一位学者的女儿,也应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位学者。
该法令对择偶的影响相当意味深长:
1、学者有择偶优先权;
2、学者影响女儿;
3、学者的女儿有择偶优先权。
犹太人有些地方和中国人有些像,例如他们也喜欢一大家子。但比较而言,犹太女性非常“当家作主”,被视为家庭的基础和支柱。这方面早期得到了律法的庇护。
择偶观会相当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但择偶观不取决于男性或者女性,而取决于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漫长的历史演变。
3
哈佛招生,
“一切都是套路”?
关于“评价系统影响行为选择”,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话题:
哈佛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
前阵子因为被指控歧视亚裔学生的入学申请,哈佛大学的招生系统被公众看了个底儿朝天,据分析,最容易录取的四种学生,简称为“ALDC”:
A指的是运动员,大学会邀请那些有杰出运动天赋的学生加入;
L指的是哈佛校友的孩子,申请人的父母本身也需要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
D指的是院长或者系主任的兴趣清单上的申请人,这些人通常是学校富有的捐赠者的子女,或者名人的后代,大多是白人;
C指的是学校老师和教职员工的子女。
我曾被人问:海外学校很看重学生所做的社区服务与公益活动,这会不会鼓励造假?
曾听说有个人的孩子是某某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后来才知道那个乐团是该人自己掏几千万成立的。
我的回答是:
1、只要学校的评价系统是“三观正确”的,就是好的;
2、假如学生为了迎合学校的评价系统,假装去做好事,如果他能够坚持好几年(学校会评估考察你是否真正投入),也就弄假成真了。
有次我在群里扔了几篇海外大学申请信,写得质朴感人,结果有人评价:满满的套路。
其实人类不就是因为“套路”才从丛林走出来的吗?人类一起幻想,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进而,衍生出某些评价系统。
既然一切都是“装”的,大家不过都是过家家而已,为什么不过得体面一点儿呢?
太多人变成眼中只有“强弱” 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了。
我也不打算就高考这个评价系统说些什么,毕竟对人民来说,(看起来的)教育公平无比重要,不管为此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4
外在回报,
动机偏移。
动机(英语:motivation),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英语:motivating)。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动机时常被视为是行为的前导驱力,若能掌握人们的动机,则往往可以协助预测其行为的方向性与模式。
自从霍桑效应的重要性被实践及学术界重视,各种激励理论也如雨后竹笋般涌现,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或内在激励)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这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
被内在动机激励的学生,更可能愿意进行这项任务,并且在任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学生们更可能拥有内在动机,如果他们:
-
把他们学习成绩归于自己控制的因素,即自主性
-
相信他们有取得预期目标的能力,或者说最终结果不是取决于运气
-
对掌握一个主题的知识感兴趣,而非死记硬背取得好的成绩
外在动机(或外在激励)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
通常的外在动机有金钱、分数、强迫、惩罚等。竞争总体上也属于外在动机,因为它鼓励人们打败其他人,而非享受行为内在的回报。有观点认为个体的独特性与任务取得的奖杯徽章也属于外在动机。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外在的回报可能会导致动机偏移,即取得外在回报成为任务进行的主要理由而内在动机会被削弱。
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效应:
实验观察中,期望继续通过画画获得缎带和勋章的孩子,比没有奖励情景中的孩子用来真正绘画的时间少。
对于不会有外在奖励的孩子,自我决定论认为如果任务满足了他们的价值标准和信念,外在动机会被个体内在化,并以此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并进一步成为作决定的参考依据或行为的前导驱力。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
5
天赋“冲动”,
延迟满足。
动机比能力和才华更重要。
因为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很多,“动机”强烈的人并不多。
钱钟书写完《围城》后,又抽空写了长篇小说,命名《百合心》,后来把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他写道:
“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也许两者根本上是一回事,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创作冲动,的确就是创作天赋的一部分。
作为内在动机的“冲动”,会遭遇外在动机的评价体系,受外在回报外的影响。
既要让“内燃机”热情工作,又要令其不致于发生“动机偏移”。
抵御诱惑,延迟满足,都与此有关。
6
霍桑效应,
仆人式领导。
有人说90后不好管,给压力给激励都没用,不爽就不开心。《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写道:
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帮助员工,让他们觉得有使命感、有动力、有活力,这样他们才会以最好的状态去工作。
有一条最佳之道,就是:
采用仆人式领导者的谦卑思维。
仆人式领导者认为,其主要职责是在员工的探索和成长过程中为他们服务,并向他们提供切实帮助以及情感上的支持。
这个做法让人想起了霍桑效应。
霍桑研究是在1924年至1932年进行的,是一系列对工人在改善各种条件下(薪酬、照明条件、工间休息等)其生产效率变化情况的研究。
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条件的改善并未对生产率上升产生明显效果,有些甚至回到初始的状况。
实验结论是: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7
自我驱动,
内部记分卡。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Ho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