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行为金融学系列文章之13:博傻理论和如何利用投资者犯错

· Views 869

什么是博傻理论?

先来看一个问题,你做投资的时候,是偏向于长期价值投资,还是短期频繁交易?

传统金融学教人们坚守长期价值投资。但在真实市场中,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偏爱短期。这个现象就可以用博傻理论来解释了。

博傻理论,是哈里森和克雷普斯在1978年提出来的,翻译过来就是,更大的傻瓜,我们把它叫做博傻理论。它关于价量关系的结论比上一篇文章中介绍的米勒假说更为激进,认为:

在均衡的时候价格会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包括乐观者的预期。在它看来,短期越是频繁交易,资产价格越高。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股票投资想像成一个击鼓传花的过程,每个人对股票价格都有自己的判断,可以向下一个人抛出自己的股票。假定大家对于股票的价值有意见分歧,有人悲观,有人乐观,但都认可这个观点——从长期来看,这只股票应该值200元。

但短期情况就不同了,如果A认为有人会在短期犯傻,也许可以以300元卖给他,那A现在就可能愿意用250元的价格来购买股票。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股票的长期均衡价值为200元,A现在却用250元的价格来买它,那A真是个“傻瓜”。A之所以愿意做这个“傻瓜”,是因为还有比A“更傻”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均衡的时候,股票价格会超过所有人,包括最乐观者的预期。

博傻理论的关键点:快速交易

“博傻理论”的关键在于短期交易,要快速将手中的股票转让出去,股价在快速换手中,价格有不断提升的预期。只要那朵花别落在自己手上,就有可能通过高速换手从更傻的那个人那里获得收益。

在博傻中,如果坚守价值投资理念,始终将股票拿在自己手中坚持到长期,股价最终回落,那可就真成“傻瓜”了。所以,为什么真实的市场中,人们都爱短期投资,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做那个傻瓜。

“博傻理论”可以解释金融市场的很多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极端案例,了解一下在真实的市场中,人们是怎么搏傻的。

中国股票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现象——权证的末日疯狂。一种完全没有价值的权证居然出现了很高的成交价。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权证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它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认购权证,指未来可以以某一个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举个例子,如果一只股票的正股价格为100元,一个执行价格为80元的认购权证,就可以以80元的价格购买一个值100元的股票,所以,权证是有价值的。

还有一种权证为认沽权证,指未来可以以某一个价格出售股票的权利,举个例子,如果一只股票的正股价格为100元,一个执行价格为120元的认沽权证,就是说,你可以以120元的价格出售一个值100元的股票。

上面例子中,这些权证立即行权都是有正的价值的,称为价内权证。

权证也可以是价外的,例如,送你一个认购权证,可以以80元的价格买一股值60元的股票,这就叫价外权证。

用80元的价格买60元的股票,不是亏了吗?那价外权证为何还有人交易呢?因为权证还没有到期,正股的价格还在波动,万一60元涨到100元呢?价外权证也有可能变为价内权证。

所以,价外权证的价值由立即行权的内在价值加上时间价值构成。

而在权证交易的最后一日,权证的时间价值已经耗尽,所以价外权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种连1厘钱都不值的价外权证在末日交易的时候,盘中甚至出现0.1元的非理性的高成交价。这种现象被人称为“权证的末日疯狂”。

有学者就用“博傻理论”对权证的末日疯狂现象进行了解释。

按照“博傻理论”,谁都知道价外权证在末日交易的时候是分文不值的,所以,用几厘钱甚至几分钱的价格去买这种权证,那真是“傻瓜”。但是,只要有人相信还有“更大的傻瓜”会接盘,他就会用非理性的高价买入,然后快速卖给更大的傻瓜。

这就像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快速交易,让接力棒不要停在自己手上,就可以赚钱。

倒霉的其实是最后的那个人,但是之前我们也讲了,人在决策的时候都是过度自信的,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那个最后的傻子。

如何分辨出“击鼓传花”的游戏?

知道了什么是博傻,那我们在真实、复杂的股票环境中,怎么分辨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已经开始了呢?可以看下面两个条件:

第一是交易要快。

博傻会出现在短期快速交易中。因为所有人都会认为股价相对于长期价值来说被高估了,但在短期来看,却是合理的。所以,交易快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不想让那朵花落在自己手里。

第二是交易量要大。

因为每个人都采用动态策略,会在短期内大量交易,以使接力棒不停在自己手上。所以短期越是放量,则向“更大的傻瓜”再售期权的价值就越高,价格泡沫越严重。

持续的交易量是度量投资者情绪的重要指标。

由此可见,“博傻”需要流动性,流动性越强的市场或证券,则价格越可能被高估。而流动性受限制的市场,例如熔断机制,或者流动性较差的证券,由于在短期难以成交,只能到长期才能成交,则投资者再售期权的价值小,从而价格的泡沫会小。解释一下熔断机制,它指的是股价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

“博傻”的市场影响

博傻理论导致的击鼓传花式的快速交易,会在市场上制造价格泡沫,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对于投资者来说,它鼓励短期行为,因为从长期来看,价格泡沫是很明显的,所以,没有人愿意进行长期投资。之所以大家愿意参与这个有泡沫的市场,是希望通过信息和交易优势从别人那里攫取财富。一旦接力棒停在自己手上,将会产生巨大的风险。

对于整个金融市场来说,击鼓传花式的快速交易行为,并没有任何好处。

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实体经济进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的。然而,投资者热衷于快速交易,资金从一个人的口袋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口袋里,却并没有注入到实体经济中。

所以,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利用“博傻理论”的高交易量-高价格的规律性,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要让资金从金融市场回流到实体经济中,还需要鼓励长期投资行为。

博傻理论向我们揭示了,长期持有资产不动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因为任何时刻资产的均衡价格可能都是高估的,我们长期持有,就可能把接力棒停在自己手上了,成为了最傻的那个人。

尤其要注意的是,击鼓传花式的快速交易并不是偶发现象,它可能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常态,尤其是在个人投资者为主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因为个人比机构更加不理性,操作更频繁,交易行为短期化而导致价格泡沫更严重。

资产泡沫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但对于个人投资者的意义在于,要充分意识到长期持有的风险,不可盲目照搬价值投资理念。也要尽量避免放量的股票,因为股价高估可能更严重。

行为金融学特别实战。

有个段子,如果你想要找一个搞传统金融的学者,你去哪里找?去一个高校,推开金融系的门就见到了。如果你要找一个搞行为金融学的学者,你要去哪里?华尔街。

一流的行为金融学的学者们会利用学术假期冲进投资市场去做顾问,或者开自己的投资公司。

不止如此,金融市场也一直紧紧盯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哪怕是纯学术的研讨会上,只要是行为金融的专场,会场里也会挤满了来自华尔街的人。

这些华尔街的专业人士来听什么呢?他们来了解学术界有没有捣鼓出什么新的可以盈利的交易策略,先行一步拿到这些策略,好去市场上搏一个投资先机。

美国有一家LSV基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它的三位创始人Lakonishok, Shleifer, Vishny都是行为金融学教授,分别来自于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家基金成立于1994年,管理着1190亿美元的资产,远超中国大型非货币型基金管理公司的资金规模,但是它的员工人数只有40多个人,远远少于国内基金动辄近千名的员工数量。

为什么这么少的人能管理这么多的资金呢?

我们对比一下传统基金公司在做的事儿就了解了。传统投研团队根据行业、公司来分配研究员,进行深度调研,撰写报告,一个研究员能覆盖的公司有限,因此,建一个传统的投资和研究团队,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成本。

而LSV基金公司基本上可以不依赖去上市公司调研,公司的投资以创始人及员工的研究为基础。

公司员工在30多年的时间内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用自己的理论来指导投资实践。靠他们研发的策略模型,获得了稳健的收益。

我们想利用行为金融策略盈利,靠的就是用理论来指导投资实践。这里的理论可不是道理,而是利用心理学原理,通过大量的市场数据建构出来的交易策略。

什么是行为金融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传统金融学认为,不可能有持续战胜市场的交易策略;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有效的交易策略能够打败市场,获得超额收益。

那么,行为金融交易策略能取得超额收益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质上,就在于它利用了普通投资者的错误来构建自己的投资策略。所以,这个策略成功需要有三个条件:

首先,投资者要犯错。

通过前面那么多文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认知、决策和交易的各个环节中,大多数投资者都会犯错。他们的错误是系统性的,会使价格产生错误,什么是价格错误啊?就是不等于价值嘛。价格有时会被高估,有时会被低估。价格有错,是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的前提条件。

其次,需要做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

也就是所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都买入的、大家都喜欢的品种,就会让价格高估,那么在策略中就应该卖出这个品种;别人都卖出的、大家都不喜欢的品种,就会让价格低估,那么策略中就应该买入这个品种。

最后,从长远来看,价格需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否则低估的永远低估,高估的永远高估,价格得不到纠正,那策略也无法盈利。

LSV基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获得超额收益。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也能发现行为交易策略的两大优势:

第一,节约成本。这些基金靠的是构建可靠的策略模型,所以甚至不用依赖去上市公司调研就可以获取较为稳健的收益。以前动辄上千人才能完成的投资业绩现在几十个人就能完成了。

第二,人为干预少,因而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这种交易策略说到底是找到价格与价值相偏离的证券,并反向投资,每个组合策略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建立自己的模型,但模型一旦确定,就不会随意调整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利用人的行为偏差来建立模型,同时又限制了自己的行为偏差,不容易让交易受损。

行为交易策略会一直有效吗?

为什么像LSV基金中的研究人员会一直发论文呢?华尔街上的投资者们又为什么要密切关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呢?

这就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行为金融交易策略一旦建立,会一直有效吗?它能够管用多长时间呢?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交易策略可以一直有效,都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短则几个月,长达10几年。

策略只能一段时间有效的原因是,行为金融交易策略,本质上是利用别人的错误来反向操作。随着这些错误越来越多地被市场人士知道,利用它反向操作来赚钱的人会越来越多,犯错的人会越来越少,所以,策略一旦公布,它的效用是会衰减的。

所以,有关交易策略的研究,就一直在不断寻找可以获得盈利的新方法。之所以华尔街的投资者对于学术界的新动向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学术研究强调严谨性、规范性、稳健性,尤其是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上的这些研究,有明确的理论支撑,策略干净、控制了风险和成本、经过各种稳健性检验,因此结论是可以相信的。而且越早拿它来建构自己的投资策略,收益也就越高。这就是新的研究成果总是能够吸引很多的业内投资专家的原因。

一些像LSV那样的行为金融基金,自己也在做研究,不断研发新的能够盈利的策略。当然,可以想象,他们不太可能把正在使用的有效方法写成文章发表出来。新研究成果总是先给自己用,赚够了钱,等到策略不太管用了,才会拿来发表。

那么,当策略失效了,新的交易策略应该怎样迭代呢?除了研发新的可以盈利的因子以外,还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原来单独的盈利因子复合起来使用。

我们后面的文章就会介绍构建组合的一般方法,以及到现在依然有效的一些单独的盈利因子。而且,一些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在一些成熟的市场失效,但可能在发展中市场还能有用。

行为交易策略适用于所有市场吗?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是不是适用于所有市场呢?它在美国等发达市场更管用,还是在中国这种发展中市场更管用?

答案是肯定的,行为交易策略尤其适合在中国这种市场中使用。

因为这种交易策略,需要有大量的投资者犯错,他们的错误会影响到资产的定价,这样才可以利用错误的价格来反向操作。

美国市场有90%都是机构投资者,行为相对理性,犯错的可能性少;而中国市场80%以上都是个人投资者,各种投资者行为偏差在中国市场都有很充分的体现。

所以,不少美国鼎鼎大名的行为金融学家,想到市场里来实践,都会选择来中国市场。

下一篇文章,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这些金融机构是如何建构行为投资策略的。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科普时间
感谢分享
学习了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