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广发基金刘格菘:2019股票冠军的十年成长之路

· Views 715

时间飞逝,几个小时后我们将告别2019年。回首这一年的资本市场,是出乎意料的一次“大年”。经历A股历史上第二大跌幅的2018年之后,2019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机构投资者牛市。一大批基金取得了40%以上的收益率,当然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的股票型基金冠军取得了100%以上的收益率。他就是广发基金的刘格菘,其管理的三只产品一举包揽市场前三的位置。

 

刘格菘管理的三只产品今年以来业绩走势

广发基金刘格菘:2019股票冠军的十年成长之路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9年12月30日

 

正如三国魏人李康《命运论》中的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过去半年,重配科技、业绩遥遥领先的刘格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些人赞扬他投资水平高,早早就预判到科技行情并做了重仓布局;也有很多人非议他风格激进,在牛市中能博得非常好的收益,但在熊市的防守能力很弱;更有一些人到处百科他的从业经历,抨击其身上带着早年“中邮”的因子——赌性太强。

 

 

许多人说,刘格菘能获得市场第一,运气占据了一定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年的业绩冠军背后,都有运气的因素,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了刘格菘的能力。作为一个2013年就认识他的圈内人,我见证了他在2014年至2015年的业绩领先,也看到他经历2016年反思后的重新出发。自2017年以来,刘格菘的投资体系有了较大改进,他严格按照产业趋势进行投资,不断去研究和比较行业的供需格局变化,从中选出空间大、性价比高、风险收益比合适的行业。

 

 

今年的业绩冠军背后,有着刘格菘过去十年磨一剑的深度积累:从成功到挫折,再从挫折到进化,投资就是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最终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今年9月,我与刘格菘做了一次对话,重点谈了他的投资框架、在科技领域的积累以及分析等。这一次,我们将从他十年前的经历谈起,聊他在过去10年的积累以及投资方法论,希望能向各位呈现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刘格菘。

 

 

7年打好基本功

研究体系覆盖周期、消费、科技

 

你进入证券行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邮基金,据说当时看的是地产和白酒,能否谈谈当时的情况?

 

 刘格菘  我的工作经历是从2006年开始的,当时从五道口硕士毕业后,我在人民银行工作了三年半,第一份工作主要是对自上而下宏观的数据跟踪和研究比较多。2010年我进入基金行业,在中邮基金负责金融和地产行业,属于偏周期的行业。地产作为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受政策、行业层面景气度的影响非常大,比较适合我的专业背景。我当时对于行业的投资机会把握不错,地产股的几次政策放松底部都抓住了。

 

2011年,我的研究领域增加了食品饮料行业,研究逐渐从宏观走向中观,虽然行业属性差别较大,但食品饮料也属于细分领域股票同质化比较强的行业。因此,我在这个阶段的研究积累主要来自行业层面。2012年8月,在塑化剂事件爆发之前,我基于渠道库存的变化以及政府限酒令看空白酒行业。

 

回顾这个阶段,我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做数据方面的一些研究,当时对宏观数据的跟踪和研究比较多,在行业数据变化和政策变化方面具有较多的积累,通过分析行业的景气度,自上而下的把握一些机会。但那个阶段,市场中表现较好的是新兴行业的中小市值股票,我在宏观和中观方面的研究积累在当时的环境里面不太有用武之地。

 

你在2013年开始走上基金经理岗位,能否谈谈当时的经历?

 

 刘格菘  我是2013年8月开始做投资,那年管理的是大基金中的小组合,业绩还不错。2014年9月到了融通基金,开始管理融通领先成长。整个2013到2015年正好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爆发,市场风险偏向创新成长,中小市值的成长股超额收益比较大。当时,我选择在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中进行投资,并且偏好那些通过持续并购能把自己做大做强的公司。从2013到2015年的上半年,我取得了还不错的投资业绩。

 

其实从我求学阶段开始,就一直密切关注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发展,对成长股的理解不断深入。记得我刚上大学本科时,PC互联网刚刚兴起。后来,随着3G进入正式商业应用期,带来宽带的跨越式发展。伴随3G/4G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作为智能手机的代表性企业,苹果公司收入及利润快速增长,并充分带动智能手机产业链中的诸多公司共享行业成长红利。因为过去在科技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多,这让我对科技行业的中长期成长性、合理定价有自己的理解。

 

 

重构投资体系:

尊重市场规律,重视行业配置

 

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市场波动很大,你的组合也遇到比较大的回撤,这段经历对你后来的投资体系是否有一些影响?

 

 刘格菘  确实,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管理的组合业绩表现不好,当时风格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固守在自己原来的风格,路径依赖比较严重,没有看到市场的变化。那一年,我对自己的投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是对2013年至2015年的投资进行总结和分析。回顾这一阶段的投资,我在研究上转向微观领域,重个股、轻行业,自我的东西比较多,投资体系不够开放,组合贡献更多来自个股,而不是行业配置。这种组合有太多自下而上的东西,在市场风格没有明显变化的阶段(2013-2015成长为主的阶段)是看不出太大的瑕疵,但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对组合就有执念,在市场风格变化的过程中业绩就会大起大落。

 

二是我将自己的方法论和过去A股表现最好、最差的行业表现进行复盘。我发现,当行业供需结构突然发生变化,都是行业配置存在阿尔法的最重要源泉。而这类行业往往也是市场中效率最高、认可度最高的资产。例如,2012年的安防,2015年上半年的互联网金融,2016年周期股中的化工、水泥,他们的共同点是新的需求边际变化导致行业预期快速提升,或者是供给快速收缩、需求平稳导致需求集中,行业基本面逻辑清晰,需求爆发的持续性和周期性比较长,是值得中长期重点配置的赛道。

 

从组合持仓看,2017年你的风格开始转型,配置了一些白马龙头股,当时你的投资体系是否已经开始调整?

 

 刘格菘  在2016年的那轮反思中,我对A股的历史表现进行复盘,有些投资是赚宏观的钱,如周期复苏、供给侧改革;有些投资是赚估值的钱,如互联网、新兴行业;有些投资是赚业绩的钱,慢就是快。条条大路通罗马,哪类风格资产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占优,是市场的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

 

至于基金经理的组合到底配置哪类资产,取决于基金经理对于市场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能力圈。根据自己的能力读懂市场的规律,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组合,这就是尊重市场。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我觉得自己要从自下而上的选股中跳出来,要多从行业比较层面去思考,把未来几年最好的行业找出来。2017年之后,我的风格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会更加重视行业配置,纯自下而上选出来的个股占比逐渐淡化。

 

今年大家看到科技表现比较好,觉得我是运气好,赌对了。但其实我在2018年就开始重仓科技。2018年半年报中,我明确提到重配半导体、电动车、新能源等成长性行业。但没想到的是,当年下半年,市场情绪非常悲观,科技类资产表现比较差。今年组合表现比较好,超额收益主要是行业配置Alpha,把行业中最好的公司挑到。

 

 

中观击水:

选出最有机会的两三个赛道

 

你刚才提到自己是从行业比较层面找机会,能否简单谈谈你是如何做行业研究?

 

 刘格菘  我自己有一个行业比较框架,涵盖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模型。A股有28个行业,我把这些行业分成三大类资产,第一类是周期类资产,如金融、地产、基础化工、有色建材等,他们受宏观经济、产业政策、行业供需影响非常大,需要跟踪很多的数据,包括月度、周度的高频数据,属于偏宏观层面的数据驱动研究。

 

第二类是大消费行业,这类资产的特征是供需格局比较稳定,需求相对稳定。行业景气是驱动行业需求的主要原因,宏观政策层面对行业需求影响偏弱一些,周期会长一些。这个链条是偏中观层面的行业景气度研究。

 

第三类是科技类行业,如计算机、电子、通讯、传媒、军工、创新药等,科技类行业的研究需要渗透到行业里面。一是因为科技方向的细分行业比较多,计算机有硬件、软件等,电子有PCB、半导体、设备,不同子行业之间的表现差异比较大,子行业内部不同公司的收入、利润情况等也会有差异。二是这类资产受宏观和政策的影响都比较大,但同时也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需要把里面各个行业的产业趋势,供给格局要抠得更细一些。

 

从需求角度看,这个框架作用在哪?从需求角度看,宏观的东西对周期性行业影响大,中观景气度对消费行业影响大,政策和产业趋势对科技类板块影响比较大。我自己的行业比较框架,从宏观数据跟踪到中观的景气变化,再到产业趋势的判断,可以把行业大的景气、周期东西联系起来了,是这么一个过程。

 

从投资体系来看,有些基金经理擅长自上而下配置,有些人精于在某些赛道中自下而上精选个股,你比较擅长的是行业中观比较,选出最有机会的行业,如何才能找出最好的行业?

 

 刘格菘  这与每一位基金经理过去的积累和能力圈有关系。做行业比较的前提是对每个行业都比较熟悉。我们刚入行时,一开始是每个行业都要掌握研究方法,包括行业格局、龙头公司的利润空间、利润水平、趋势、公司竞争壁垒,每个行业都要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会对行业的新变化比较敏感。反过来说,一个新接触的行业如果发生变化,由于没有认知,对于这种变化也不会敏感。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正如前面所谈到的,我入行做行业研究时看的是地产,这是周期之母,关系到宏观、政策,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周期行业。后来,我又看了食品饮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费行业,里面有品牌、有渠道,需要评估如何在量价之间取得平衡。这两个行业是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和消费行业,而且是这当中特别好的两个行业,ROE较高,有长期成长性。2013年至2015年,我转做投资,刚好是伴随2G、3G、4G的发展进程,感受到很多科技的变化,对科技成长股的投资有比较多的思考。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在科技、消费、周期三类资产都有研究基础,体系上没有短板。

 

以这些为基础,我在2016年调整投资体系时,可以顺利进入到行业比较层面,从中观入手进行行业比较。2017年到2019年这三年,我采用这套投资框架,不断去观察和比较行业的产业变化、政策变化,心里面就会对每个行业的产业趋势有一些见解,对供需格局变化比较大的行业比较敏感。

 

我看您是经济学的博士,这个教育背景是不是对你把握自上而下的趋势也有很大帮助?

 

 刘格菘  我自己觉得单纯看自下而上的东西,可能容易陷入到自己组合的结构中,因为你和产品还是要贴近市场,最好的策略应该是被市场认可的。现在这种宏观经济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如果单纯自下而上选股可能会有一些问题,第一很多人选股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公司成长性不错,公司也还可以,不管行业的产业趋势如何,愿意配成比较重的比例,这是自下而上的观点。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些公司当时买的时候觉得估值还比较合理,买完之后业绩确实也成长,最后的问题是估值下降了。这种资产没有给你带来很好的预期收益。

 

我也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思考估值变化的源泉到底是什么,这是比较关键的。估值变化的源泉初步的结论跟产业趋势有关系。其实最好的组合不是赚公司成长的钱,而是产业趋势的钱,只有在产业趋势快速兑现的时候,龙头公司的业绩和估值都会双升,带来戴维斯双击。

 

如果单纯不看行业趋势,单纯看公司业绩增长。有些公司业绩增长比较确定,比如一些地产龙头公司业绩增速在20%以上。但是为什么买入这些公司不赚钱,因为估值从原来的10倍下降到了现在的6、7倍甚至是4倍。

 

估值的变化跟宏观的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大家基于宏观预期大概会判断未来哪些行业有未来,大家不愿意给产业处于下行趋势的公司高估值。就算你短期的业绩非常漂亮,如果行业在走下坡路,这类公司很难把握估值水平多少是合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找产业趋势变化非常符合产业趋势未来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抓住符合宏观趋势的牛股。

 

 

严格按照产业趋势来

不会永远投科技

 

过去几年,你重仓的品种似乎一直在变化,如2017年有食品饮料、消费电子、周期,今年是科技、生物医药为主,在此期间你的框架和理念是否有变化?

 

 刘格菘  投资框架没有变化,投资理念也没有变,但投资配置的资产在不同阶段会变。因为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市场阶段,哪些资产最受益,这个是变化的,比如某个阶段消费类资产是效率资产,某个阶段周期类资产是效率资产。我一直认为投资框架不变,但按照这个框架选出来的资产是动态变化的。

 

例如,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之前,我的组合主要配置白酒、家电、消费电子。那个阶段,消费升级推动白马龙头的盈利超预期上行,成长性最好的板块就是白马龙头。今年我重点配置科技,也是因为看到科技行业在需求领域出现显著变化,行业景气度提升,消费增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今年涨得比较多的科技龙头公司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盈利超预期,在它们身上也能看到产业链的变化。

 

前面你提到自己是严格按照产业趋势来,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为什么这么说?

 

 刘格菘  这与我在2015年和2016年的那一段经历有关。2016年,市场风格转换,我的组合还是配置在科技类的互联网、传媒为主,依然固守在自己原来的风格,路径依赖比较严重,没有看到市场的变化。后来,我在反省时体会到,我们不变的应该是框架,变化的是框架下面不同的资产,因为产业趋势在变。

 

我们公司一位领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研究行业和公司,内心要像平静的湖面,平静的湖面才能反映出真实的倒影,如果内心波澜起伏,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跟我前面所说的不带感情色彩,其实是一个意思。

 

行业比较一定要多聚焦产业趋势的变化,很多阿尔法的投资机会都来自于行业配置,而行业配置要基于产业趋势变化带来的盈利趋势变化。我一直是在市场中找相对业绩增速比较快的资产,我喜欢做这个选择。因此,虽然我的组合现在重仓科技,但我的眼睛不会只盯着科技,我还是在不断地比较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变化,在找其他资产的机会。未来,我的组合不会永远只投科技,只是这个阶段从业绩出发,科技是增长最确定的资产,所以这个阶段配科技。

 

 

超额收益来自行业配置

管理规模的天花板会更高

 

从公开数据看,今年你管理的基金规模明显增加,对你的投资业绩是否会有影响?

 

 刘格菘  我觉得主动管理的Alpha会有两种:一种是行业中性,依靠精选个股战胜指数,跑赢基准,建立Alpha;另一种是做行业配置的阿尔法,非行业中性,靠对产业链的深入调研,找到需求扩张的行业,理论上管理规模的天花板会更高,毕竟行业的体量比个股要大。

 

我管理的基金组合今年获得较高的Alpha,其来源不是行业中性,而是选处于扩张阶段的行业获取行业配置上的Alpha。只要你对产业趋势判断正确,选出来的公司业绩符合你的预期,理论上这种Alpha是可以赚到的,它跟管理规模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做行业配置规模的上限也可以大一点。

 

当前阶段你重配科技,但科技资产的股价天然波动比较大,你如何去控制组合的波动?

 

 刘格菘  在我的组合中主要有两类资产:第一类是稳定成长的核心资产,例如消费、医药等供需格局稳定的行业;第二类是效率资产,也就是供需格局发生变化的资产,以科技行业为代表,自主可控方面具备非常明显的供需格局变化特征。表面看,似乎是中美摩擦导致的产业链向国内转移,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产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整个产业发展的进程出现了加速。

 

我会在效率资产和核心资产之间动态调整配比。如果总体效率资产处在比较好的位置,未来业绩增长的趋势比较确定,自己的把握比较高,效率资产的比重就会高一些;如果市场短期过热或者股票涨幅超过潜在的业绩增长空间,出现泡沫化阶段,就要开始警惕,降低效率资产的持仓比例。不过,科技板块中也并不全是效率资产,供需格局稳定的行业,如计算机、IDC属于核心资产;供需格局变化的资产属于效率资产,如芯片设计。

 

盘点2019年,我的组合在上半年主要配置医药生物、光伏、电子等行业,核心资产占比较高。7月,我通过深入的产业调研预判,电子行业的景气走出上行周期,龙头公司的业绩二季度大幅超预期,于是对组合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电子的配置。市场很有效,三季度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资产表现比较强,龙头公司的股价涨得比较多。

 

今年你管理的产品获得冠军,哪些方面做得还不错?有哪些感受和心得?

 

 刘格菘  运气好、调研比较深入、知行合一。7月份,我对于电子行业的微观数据、产业链数据掌握比较深入,判断对了电子的产业趋势。在此基础上,坚持知行合一,组合重点配置电子,把握住了趋势机会。

 

今年是我步入证券行业的第11年,是做投资的第7个年头。对我自己而言,研究框架比较开放,喜欢总结方法论方面的东西,不断复盘,用自己的方法论和以前市场最好的板块、最差的板块进行比较、总结,个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今年,我在方法论层面有一些新的突破,所以在选赛道、抓龙头公司板块方面还不错。

 

总结这些年的心得,我觉得投资是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框架的过程,做投资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掌握新的东西,然后不断打破这些东西,有新的东西进来,是一个开放式的框架。不拘泥于自己原来的东西,不断打破自己的路径依赖,如果一个资产赚得比较多,也要想一想到底收益来自于行业红利还是自己的投资能力。

 

陈光明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做投资只有八个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能对每个人都是如此,自己的组合中要不断有新东西,不断思考有哪些更好的板块、可替代性板块出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相信自己以后应该还会有提高。当然,前提是要不断向市场学习,总结一些东西,向优秀的同行学习。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