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业:从 0 到 0.5 的四十年 04 Nov 2020, 21:12
· Views 140
View translation
作者:张纬杰
编导与设计:马元西/耿荻
剪辑与动效:林贤哲/马翔宇/罗清清
支持:远川研究所国际组
从印度孟买向北走250公里,有一座叫做苏拉特的小城,你肯定没有听过这个地方,但你平时在珠宝首饰店看到的钻石中,有将近90%都来自这里。 钻石本质上就是金刚石,从挖出来到戴在你手上,还需要经过切割、打磨等一系列步骤;而这个苏拉特就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加工中心之一,每天下午都有成百上千口袋里揣着钻石的人在这里做买卖,除了半露天的钻石交易市场,有人就在街边摆地摊卖钻石,还有的甚至就站在路边卖。 如果有人在这边一边嚼着咖喱,一边跟你说,他每天都做着几百万美元的生意,他可能还真的不是在吹牛逼,但是今年3月底,这座全球钻石之都却几乎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3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全国封城,以避免新冠疫情扩散。大量钻石工厂关门歇业,20多万钻石民工坐车回老家,原来每天都有几百万生意过手的苏拉特也迅速陷入了萧条。而苏拉特只是印度的缩影。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的数据,受疫情影响,印度第二季度GDP同比暴跌23.9%,就连美国也在下滑9.1%。 2020年1月,印度GDP增速已经从最高时将近10%,跌到了3.1%,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几乎全部熄火,内需不断下降,外贸也长期赤字,所以这一切与其说是飞来横祸,不是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什么印度经济会变成今天这样? 为什么印度经济会变成今天这样?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反过来问,印度经济它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上一期我们谈了印度政治上的印度教民族主义问题,这一期我们来谈印度经济,我们刚才提到印度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其实一般来说后发国家要实现逆袭,首先都是从工业开始做起,逐渐积累原始资本一点一点产业爬坡,最后再逐渐向服务业转型,欧洲、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和我们国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印度一开始也是这样,刚独立的时候,印度学苏联也搞5年计划,把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所以制造业在初期发展得确实很快。但是到80年代后,画风突然一变,服务业开始提速,遥遥领先于同一时期的工业和农业增长,农业占比下降留下的坑,几乎全部被服务业给填上了。 但另外一方面,制造业从80年代起几乎就是一直在原地踏步。目前印度农业占GDP的比例大概是15.4%,工业是23%,而服务业高达61.5%。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经济结构简直是一个典型的发达国家配置,但问题在于发达国家都是先实现了工业化,再逐渐地去工业化,而印度却是还没怎么开始工业化,就已经结束了工业化。 印度经济的很多问题都来自这种所谓跨工业化的诡异操作,很多人自然会问它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80~90年代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此消彼长的关键节点,之前高度管制下的印度经济,它的年增长率只有3.5%左右,所以为了加快发展,印度从八九十年代起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这个之后,有意思的就来了。 大部分国家搞改革都是制造业先起来,但印度起来的却偏偏是服务业。至于原因,我说个故事大家就都明白了,比如说我是个印度人,我叫拉杰奥,市场化改革来了,我想去建个厂卖拖鞋,但盖工厂首先得拿地,对吧?但印度70%的土地都是私人所有的,而且绝大部分的持有者,还不是农民,是大地主。 所以说如果我看中一块地,要么被地主狠狠宰一刀,要么谈个几年都谈不下来。 2006年,塔塔集团想在西孟加拉邦拿一块地给他旗下的汽车公司造个汽车厂,结果被当地的地主联合农民一起告了10年,到最后又把地给还了过去。 这个塔塔集团是全印度最大的企业集团,从早晨的闹钟,到出门坐的汽车,到路过的大桥,到上班的企业,到用的手机,再到下班去买东西的超市,还有晚上在家泡的茶,背后其实都有塔塔的身影。连这种巨无霸都搞不定一块地,那我们这种印度中小企业主肯定更没办法,对吧? 2013年的时候,印度政府还颁布了一个非常丧心病狂的土地收购法,虽然这个法的名字里面带有收购两个字,但它不如叫土地永不收购法,为什么呢?因为它新增了一个收购评估环节,这个环节如果你走正常流程需要走5年,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不允许收购的繁文缛节,基本上要拿一块地简直不可能。 就算你人品爆发,克服了漫山遍野的钉子户的第一关,但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建厂要通电,但印度电力长期供不应求,停电是家常便饭。2016年印度都还有将近1亿人没有电用,而中国在2010年就实现了电力的全覆盖。 2012年的时候,印度还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停电,有超过6亿2000万人受到影响,占世界人口的9%。这种事去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都毫无违和感。而且就算你有了地,建了厂,通了电,但真要招人的时候吧,问题又来了。 我经常听到一些观点说印度年轻人多,所以人口红利比较大,但我个人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红利之间其实还隔着100条恒河,为什么?首先,就算年轻人很多,但如果没有合适他们待的岗位,那这些红利就不是红利。大家看一看阿拉伯之春后的中东就都明白了。 其次,就算有合适的岗位,但如果人都被绑在家乡出不来,比如印度某些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那你有年轻人也没有用,是吧?最后就算有岗位,这些人也出得来,但如果劳动法太变态,之前的一切也都白搭。对,印度的劳动法就很变态。 1947年,印度劳资纠纷法颁布,这部法律的细节特别冗杂,按照这个法律,加尔各答一个有2000个工人的口香糖厂,被活活分出了119个操作岗位,只要一个负责在前端加料的工人没来上班,同一条流水线,剩下的十几个人就可以依法摸鱼;就算另一条流水线上有闲置的员工,也不能把他喊来顶上,因为他的岗位职责里没有写这一条。 但这个法律最坑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任何一个雇了超过100个员工的公司,就算员工再怎么摸鱼,你要开掉他,还必须得到政府的许可,这往往意味着无休无止的拉扯甚至行贿。就算好不容易把人给开了,对方仍然可以在三年内发起不公平解雇的申诉。 1970年,印度又颁布了一个合同工法案,规定只要是超过10个人以上的企业,在雇用正式员工之前,首先都得经过政府的批准,相当于只要你的公司员工超过100个,那你不管是雇人还是开人,都得政府先点头,这等于是鼓励印度人把企业尽量往小了做,招人也尽量招临时工,别招正式工。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具有印度特色的现象。就是除了农民之外,印度80%的就业人口都在所谓的灰色经济中,逃税,不受监管,但也没有社保。所以一旦遇到外部冲击就非常脆弱。 比如这次的疫情中,印度就有1.4亿人失业,大部分之前都在灰色经济部门中工作,当然印度制造业搞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刚才说了比较重要的三点,第一点就是土地制度,由于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所以它如果要盖厂就比较困难,而制造业不盖厂,那搞啥制造业呢对吧? 第二点就是印度的基建比较落后,像电力和公路都是要搞制造业必须的基础设施,而印度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第三就是印度的劳动法非常的丧心病狂,所以让劳资关系变得非常的僵化,这对于一个新兴的国家搞制造而言也不是一件利好。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哪里有钱赚,哪里钱好赚,人就会自动涌向哪里。搞个制造业都要过三座大山,那正常人当然知难而退了,所以这在不经意间就成就了印度服务业的辉煌。 其中制药、电影与IT就是最典型的三个。 前几年大家因为《我不是药神》知道了印度仿制药产业,其实更早之前还有一部美国电影叫做《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也是在说印度的仿制药,只不过《药神》讲的是白血病药,而《达拉斯》说的是艾滋病药。 这也折射了印度仿制药产业的特点,品类全,价格低。无国界医生组织在2015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印度的仿制药让艾滋病治疗的花费从原先的1万美元下降到了大概200美元,不过印度制药业的发迹史却显得很流氓。 1970年的时候,印度政府颁布了专利法,让印度企业可以正大光明地仿制跨国药企的专利药品。在整个80年代,印度都是世界上药品价格最低的国家。 1995年加入世贸后,这种流氓做法虽然玩不下去了,但印度药企却趁着WTO给的10年过渡期,在全球疯狂扩张,如今已经基本脱离了复制粘贴的阶段,而开始有了大量自己的专利,尤其是在我们国家都难以胜任的制剂环节。 从数据上看,印度制药在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三,在价值上排名第十,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而且每年增速都在10%以上。 《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卫,不光中国人代购,在日本、韩国也是代购热门,“世界药房”不是随便说说的。 其次就是电影,从2005年开始,印度电影在制片数量上就已经达到全球第一,这些电影也不都是粗制滥造,比如《三傻》《摔跤吧,爸爸》《调音师》大家都很熟悉,在IMDB电影评分网站上,最好的100个印度电影中的平均分甚至还略高过中国电影。当然印度也有一些爱国神剧了,比如在一个叫做《印度2030》的电影里面,1卢比可以兑换80美元,而服务员和清洁工反而都是欧美白人。 印度IT外包是它服务业外包中最典型的一项。我非常尊敬的牛津大学人类学系的项飙教授,就在他的博士论文《全球猎身》里详细谈过这个问题。 从上世纪开始,印度许多地方就出现了很多叫做“技能店”的私立IT技术培训学校,这种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跟着美国走,有点像我们的考研培训班,它的目的也非常简单粗暴,就是为了以后通过技术移民到美国去,早日实现在印度农村有地,在印度城市有房,在美国有高薪工作的印度梦。 这本书里面有非常多好玩的细节,比如培训费怎么筹,这些人去了美国后怎么被安排工作等等。 但有个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就是一旦一个印度农村的男青年在国外靠IT混出点名堂,他结婚时女方给的嫁妆都要多很多。 所以由于IT的新郎特别吃香,印度的一些农村还出现了所谓的叫嫁妆期货市场,就是有钱的老爸,到处去找有前途的男孩,一旦认准目标,就让对方以承诺日后娶他自己的女儿为条件,把未来的嫁妆提前给这个男孩,赞助他学习和出国找工作。 而且,为了防止这种期女婿之后耍赖,双方还约定好在给钱赞助的同一天就给两个人举办婚礼,相当于用乡规民俗来拴住这个期女婿。这个过程本身抽象的说,其实就是一个资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再从地方社会转移到全球体系的过程 ,大家感兴趣都可以去看看这本书。通过这种全球猎身,印度IT确实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影响力。 在硅谷,印度的程序员还有一个特殊的诨号,叫IT Mafia。就是说印度的码农,就像意大利黑手党一样,特别善于组织和抱团,谷歌、微软、Adobe、思科、甲骨文、Facebook的高管里遍布印度人;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Uber、亚马逊、微软等IT巨头也扎堆在这里设立总部。 孙正义更是拿钱投票,过去三年他给这个城市的科技企业一共砸了80亿美元,不过,虽然印度的电影、制药和IT贡献了超过10%的GDP,但是由于产业链长度和专业门槛的限制,这三个产业其实能吸纳到的就业人口非常少,三个产业加起来不到1000万,但印度适龄劳动人口有将近9个亿。 毕竟常规操作都是说农民进城变成工人,很少听说农民进城直接变成程序员,所以这就造成印度经济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越高,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也越高。比如美国GDP中超过68%是服务业,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大概是79%左右。 而印度的服务业占GDP的比虽然高达61.5%,但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只有32%左右,而另外42%的人还在种地。所以从就业来看,印度的服务业仍然是个弱小的部门,农业反而是支配部门。 因此印度这个国家整体来看就非常奇怪,从服务业占GDP来看,它显得很现代,但从农业占就业人数来看,它又显得很原始,印度经济也长期被这种扭曲带来的问题所困扰,一个就是失业率很高,另外一个就是贫富差距非常大。 2014 年莫迪上台之后,也意识到了印度经济的种种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他能成功吗?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当一把手期间,通过招商引资、修基建、搞制造,把当地变成了印度的小广东,所以他在上台后特别想在全国推广古吉拉特模式。 他刚上任的时候,就向全世界喊话,Make in India,喊完就开始向土地和劳动法开刀,之前说印度劳动法规定100人以上的企业,要裁员就得经过政府的批准,莫迪承诺放宽到300人,之前说雇佣10个人以上的企业就要遵守法律流程,穆迪说放宽到30个人。 但他话还没说完,工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双方一路拉扯,在今年1月8号还有2.5亿人参与全国性的大罢工,劳动法改革改了5年都没推下去。 莫迪本人不仅被工人说成是舔资本家,还被商界批评说是改革缺乏基本诚意,两头不是人。搞土地改革时也是一样,莫迪想废除之前丧心病狂的2013年土地收购法,同时向失去土地的农民保证,每一个家庭至少保障一个就业。但印度农村一户家庭可能有十几口人,只有一个人就业,连咖喱其实都没得吃,在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下,这事儿也没推下去。 还有被莫迪视为改革重点的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原本是想让印度的税制全国一盘棋,降低货物流通的手续和成本,但搞到最后又分成了CGST(中央商品服务税)、SGST(邦商品服务税)、IGST(跨邦商品服务税)还有UGST(部分印度特殊地区的税)四种税,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印度制造业的产业附加值增速也只是在莫迪上台一年后短暂地提升,之后又迅速下落。 眼看靠经济手段搞不定经济问题,莫迪于是开始玩起了政治,2017年的时候,特朗普政府提出了印太战略,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美国一起搞所谓的四方安全对话,但一看地图就知道特朗普到底想要干什么。 其实莫迪一开始对这个印太战略也只是只出工不出力,毕竟他也不想被美国人当枪使,但最近几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以及脱钩的声音浮现,印度觉得自己可能遇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想趁此把欧美放在中国的供应链迁到印度。 今年4月,印度主动联系上千家在华美企,放出优惠政策,希望他们把供应链迁到印度。一个月后,中印边境就出了问题。8月,苹果开始要求富士康在印度建厂,又过了一个月,班公湖就再起波澜。所以,印度最近隔三差五地搞事情,除了有上期说到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原因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希望借此纳投名状,把欧美制造业供应链拉到印度。 但就像之前分析的那样,制造业不是喊几句口号,在边境搞点事情就能搞起来的。只要印度不去除土地、基建、和劳动法这三座大山,它的制造业之梦恐怕也只是一个幻想。
Reprinted from 微信公众号 ,the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Reward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