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套利交易规模究竟有多大:1万亿、3万亿,还是20万亿美元?
此前,日元套利交易和美股科技股同时出现崩盘,有媒体刊文称,投资者认为两种交易有所关联,担心日元套利交易的解体会破坏投资者对美国科技和人工智能相关公司的大量投资。毕竟,自7月初以来,日元汇率的11%上涨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13%最大回调步调一致。
日元套利交易已难以为继
文章称,所谓套利交易,指的是投资者借入低利率国家的货币(如日元),然后将资金投入到可以获得更高回报的国家。在最近几年,由于日本央行的零利率政策,日元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融资货币,而该策略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是日本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常规操作。
然而,当日本央行上周加息时,这种策略迅速变得糟糕起来。
此前德银分析师指出,套利交易的成功依赖于几个关键因素:低利率环境、日元的稳定以及全球资产的高收益率。随着通胀率持续上升,日本央行被迫加息,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将受到巨大打击。德银指出,这一模式面临清算的风险。
因此,日元套利交易的撤出可能对其他市场产生联动影响,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套利交易的规模有多大。
交易规模超万亿 将影响美股
一些投资者可能借入了日元,并将其兑换成美元来购买受欢迎的科技股,如英伟达公司和微软公司。今年,日元与费城半导体指数的相关性,比与日本自身的东证指数的相关性更高。
或者,可能是资产管理公司堆积了难以出售的资产,如新兴市场债券,而经纪商的保证金追缴迫使他们抛售投资组合中流动性最强的头寸。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大型科技股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如果这种套利交易的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那么其无序解体将不可避免地放大美国股市的下行趋势。纳斯达克指数遭遇的抛售可能会暂时缓解一两天,但它不会完全结束。
不幸的是,由于货币交易不像股票交易那样在交易所上被集中追踪,目前无法确定这种策略的确切规模,只能粗略估计。
1万亿、3万亿,还是20万亿美元?
其中一个可参考的指标是日本银行的外币贷款。截至3月,这一金额达到1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了21%,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最近跨境日元贷款的增长大多出现在所谓的银行间市场,即银行之间以及与其他金融公司(如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借贷。这是对外国机构投资者对日元融资套利交易兴趣的一个估计。
而在日本投资者方面,截至第一季度,他们的国际净投资额达到487万亿日元(3.4万亿美元),比三年前增加了17%。显然,这其中大部分来自外汇储备。传统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套利交易并不是最大的一块。
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可以说整个日本政府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套利交易。政府通过日本央行对国内储户施加的极低实际利率为自己融资,同时在国外资产上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1.8万亿美元的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其约一半资金配置于海外股票和债券,本质上是为政府运行这个赚钱机器的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日本央行继续加息,GPIF还会留在美国股市吗?
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称,德银分析师更是认为日本政府的套利规模更大。由于日本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总值约为GDP的500%或20万亿美元,简而言之,日本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是一笔巨大的套利交易,这是日本能够维持不断增长的名义债务水平的关键。
最终,套利交易是一种杠杆游戏,利用廉价贷款进行更高风险的项目投资。现在,日本央行通过加息改变了游戏计划,因此目前看到的是强劲的资金回流到一个突然支付利息的货币上,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所以,文章认为,日元加息对美股的影响极大。
Reprinted from 见闻VIP,the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