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家庭资产配置都有所误解,那么家庭资产配置的误区是什么呢?家庭资产配置有哪些误区?小编今天就从四个方面来给大家这一个问题,感兴趣的你也一起来了解和认识下吧~
1、过高的收益目标
有人会说,一个涨停就是10%,一年做一个半涨停板就可以赚到15%,太容易了! 还有人说,这几年买房子,都是翻倍的上涨,一年15%根本没有吸引力。
这里要明白“长期”“分散配置”和“金融投资”的问题。
今天涨停板,但明后天都是亏钱,甚至跌停;过去10年可以买房子挣大钱,但以后的10年可能是套牢的10年;有时候钱好赚,有时候钱难赚,这是“长期”的问题。在家庭投资的安全性目标下,不可能拿全部钱去炒房,总要留存款和流动资金,这些资金的收益只有3%~5%,大幅拉低整体回报,这是“分散配置”的问题。
金融投资的回报率和做实业的回报率有本质区别。
在2012年以前,不少做企业出身的家庭,会觉得15%的回报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他借钱做生意的利息都不止15%,投钱到自己企业的回报率非常高。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下滑,能轻轻松松做到15%回报率的行业已经极少。
事实上,被誉为投资大师的巴菲特每年年化投资收益仅14%,A股市场中“曾经”的股神———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7年间平均年化投资收益30%多,完全不可复制。这二者也许是“金融投资”长期回报率的最高标杆。
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成长型PE等)是金融投资中的“实业投资”,收益可能会很高。特别是天使投资,单项目可能做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回报。但是,此类投资仍存在成功概率和收益平均化的问题,从国内外经验看,这些投资能做到年化30%是相对合理水平,且只是投资组合中的一个配置。
长期做到15%的收益很难。强调这一点,是让家庭放弃不切际的幻想,挡住诱惑,养成良好的投资心态。对安全、流动性和保值增值的家庭投资目标而言,知足常乐是王道。
2、无休止的争论对错
很多家庭会因为投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投什么、不投什么,投多少,怎么投,谁投的对、谁投的错。如果夫妻两个都炒股票,必然会有争论,互相埋怨的话肯定超过互相赞美的话。
争论对错没有任何意义。投资是永恒动态的过程。在投资中,没有永远的正确,也没有永远的错误,只有特定时间和空间下的对错。现在股价跌了30%,但过半年之后可能涨得更高,但不能半年后说现在卖出的决定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下跌有现在的理由,半年之后的上涨是因为此后的时间里有了新的变化。
有意义的是去复盘导致这种“对错”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去学习对错背后的投资规律性。
家庭成员之间,因为关系亲近而不容易互相尊重,不容易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因此,通过家庭会议,明确家庭投资的八个目标,进行家庭分工是必须的。明确目标之后,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就可以检视怎样的决定更符合目标。进行家庭分工,可以解决“谁说了算”的问题,让更有时间、更有专业知识、更擅长投资的家庭成员在决策中占更多的权重。
家庭可以设置类似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实行轮值制,一个做决策,一个管风险,互相检讨和提醒。
3、现金储备不足
家庭不是公司,不是商业投资机构,安全性和稳定性永远是家庭第一重要的目标。在第一章讨论的8个家庭投资目标中,健康、安全和现金流是家庭的基石。
在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等意外时,保险产品是最好的保障。买保险不是为了挣钱。保险没有赢家,最好不要让保险兑付,意外一旦发生就是对家庭的毁灭性打击。
突发事件发生时,家庭急于用钱。因此,家庭应该持有3个月到6个月家庭花销的现金,作为流动性储备。在流动性储备之外,才可以投资于流动性较差的项目。有些人存在过度投资的倾向,不考虑流动性和意外储备,只考虑收益,甚至放杠杆去投资,一旦出现意外,可能让家庭措手不及。
4、混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
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有风险”是投资中“唯一确定”的事情,“收益”是投资中“永远不确定”的事情。风险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存在类型和大小的不同。在本金和收益到账之前,有没有收益、收益多少,永远带有不确定性。投资追求的是最佳的“收益和风险比”———在某种风险条件下,是否愿意去承担这样的风险,去赌“可能”的“更高”收益。
“高风险高收益”说多了之后,很容易产生惯性误解———高风险一定意味着高收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高风险高收益,高风险高亏损”。高风险仅仅意味着高收益的“可能性”。
然而,反过来的关系一定成立,也就是“高收益一定来自高风险”,不存在“高收益低风险”。在金融市场,有捡漏的事,但概率极低。比如,由于交易机制的原因,有人曾用一厘的价格买到了收盘价七毛钱的权证,一天里820元变成了56万元,赚了700倍。但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当看到一个理财经理和你说这个产品的预期收益有20%的时候,你应该问清楚承担的风险是什么。你需要明白,收益是结果,风险却贯穿投资的全过程,在所投资的产品本金和收益到账前,什么风险都有可能发生。
5、迷信预期收益
预期收益是最具迷惑性的概念。不管是固定收益产品,还是浮动收益产品,一般都会提供预期收益数据给投资人。但凡是“预期”收益,就是不确定的收益。预期收益是主观的,预期收益的估计是否合理,需要投资人做出独立判断。
固定收益产品的预期收益比较简单,这个收益就是产品本息兑付的情况下,投资人能获得的利息。需要明白的是,固定收益产品的预期收益越高,风险也越高。比如,一个融资成本12%的项目,除掉2%给销售机构的费用,给投资人的预期收益是10%。一个融资成本18%的项目,为了激励销售机构去销售,不得不给销售机构5%的销售费用,给投资人的收益仅有13%。投资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理应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最终其实并没有拿到太多风险溢价,而是被销售渠道拿去了。
与固定收益不同,浮动收益产品的预期收益具有极强的模糊性。
浮动收益产品本身的收益不太好估算。例如,股票型基金,业绩和大盘相关性比较高,没有办法去精确预测将来的大盘走势,这类型基金出具的预期收益率就有点“拍脑袋”。
一方面,产品宣传册会根据基金管理人的历史业绩来作为参考。如果基金管理人历史业绩非常好,比如年化50%以上,那么,这个产品的宣传材料肯定不会写预期收益50%,因为他怕以后做不到50%的时候你来找他。激进一点的,可能会写预期收益30%,保守一点的可能会写25%。
另一方面,产品宣传会根据投资人对产品的期望来写预期收益。
如果在2012 年,一个股票型私募基金说它的预期收益是10% ~15%,这个基金肯定没人买,因为那个时候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回报都在10%以上,且风险比股票低多了。所以,即使在2012年的熊市环境下,基金管理人想募资成功,也必须说一个比“实际”高的预期收益率,比如20%。
这样的结果是,少数最优秀的负责任的基金管理人,他们会有意降低告诉投资人的预期收益,而大量平庸的基金管理人,会夸大自己的预期收益率。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此外,很多产品会做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景下的预期收益假设,让投资人觉得即使在悲观的情况下,产品收益也相当可观。事实上,情景假设全是主观的,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是为产品销售而服务的。产品说明书里的悲观情形下收益5%,也许是真实情况的中性情形,真正悲观情形下,产品亏损30%都不止。
很少人会告诉你真相。你需要根据历史和市场情况,认真评判预期收益假设的合理性。
6、忽视专业选手的价值如同运动员存在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分,投资也存在“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
以羽毛球或乒乓球为例,打了20年球的业余爱好者,可能会被15岁的职业运动员打得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
在投资领域,职业选手和业务选手的区别不像运动员这么分明。以投资股票为例,在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中,很多刚入市的个人投资者赚了5倍、10倍,赚钱的原因只有一个:胆子大。他们不看基本面、不看风险,只要有胆量。不少老股民、机构投资者在那个时候,都“不敢”和这些新股民比投资业绩。
好景不长的是,2015年6月的股灾让这些不懂风险控制的新股民吃尽苦头,不仅把之前的盈利全部亏光,本金也搭了进去。而不少经验丰富的专业投资者仍旧在2015年全年保持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从长期看,专业投资人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具有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历史业绩不代表将来收益,但没有历史业绩就没有将来收益。较长时期的优秀的历史业绩,是对专业投资人投资能力可复制性的证明。短期的成功、一两次成功,只能说明运气。
所以投资是长跑,不以“一城一地得失定输赢”。
7、以结果论英雄
投资是预测未来,如果有一双能看到未来的眼睛,投资一定能赚大钱。如何预测未来? 一定是用现在情况加上历史的规律性。现在的情况就是“信息”,规律性就是“逻辑”。有效的信息越多,规律性越显著,根据规律性推演出的预测就越靠谱。所以,投资就是“信息+逻辑+风险管理+运气”。
家庭投资者不是专业投资人,自己无法对产品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实质性判断,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奈境地。这个人建议你加仓,那个人建议你减仓,除了看这两个人的历史业绩,谁更可信之外,更要去分析两个人产生不同结论的逻辑。只有这样,你的投资能力才能提升———投资是不断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
如果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投资水平是没有办法提升的。
在投资中,阴谋论最不靠谱。因为阴谋论不具备可复制和可验证的逻辑,全来自编故事者的想象,这次这么想象,下次那么想象,都是为了迎合更精彩的桥段,没有规律性可循。请阴谋论者看一下,中国政府在2015年股灾中动用了万亿资金仍旧无法改变市场下跌的趋势,只有在市场调整到位,真正出清之后,股市才出现转机。没有哪个阴谋操纵者可以掌握比政府还大的资金和力量。
请记住,“市场”就是最大的规律性,没有任何人能够操纵市场,与市场逆向而动是螳臂当车。市场如水流,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研究市场的规律性,顺势而为。
8、随大溜儿,做傻钱
投资界有句俗语,“散户的钱是傻钱”。这几年来,中国“大妈”大量买入股票、黄金,大量套牢成为常态,成了“散户傻钱”的代名词。
“傻钱”为什么傻? 因为傻钱后知后觉,给别人接盘,离套牢最近。关于“傻钱”的经典案例是,股票营业部门口卖茶叶蛋的都在炒股票的时候,股市肯定是不能玩了。卖茶叶蛋的就是“傻钱”。一旦“傻钱”进场,把价格推高,“聪明钱”就准备开溜。
反过来,人弃我取。如果一个投资是大多数人不太看好的,也许真的能赚大钱,你一定要好好分析判断。
赚钱的永远是少数人。这么多年的经验表明,好卖的产品,投资人认可度很高的产品,往往出现在投资很难做的时候,要赚大钱比较难;不好卖的产品,往往是投资最好的时机,能赚大钱。家庭投资的重要一条是稳健。博傻和赌博没有区别。很多时候,在市场价格很高的时候,贪婪战胜了理智,结果输得一败涂地。
当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不妨问问这个事情是不是过热了? 你是不是在做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9、赌徒心态
赌徒心态的集中表现是放杠杆投资。杠杆是双刃剑,在放大收益的同时,放大了风险。不管是股票也好,固定收益产品也好,私募股权基金也好,亏损全部本金是件挺难的事,因为总有出局的机会和处置残值的价值。
杠杆则不同。杠杆的强行平仓机制,会在市场价格的小幅波动下,让你瞬间“爆仓”,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本金全部输掉,再无翻身机会。
如果你是一名专业交易员,恰当地使用杠杆,在严格的交易纪律、交易心理和仓位控制技巧下,有可能获取超额回报。
作为业余家庭投资者,请慎用杠杆做任何金融投资。家庭投资的目标决不是通过“赌博”发财。杠杆会让你在赚小钱时沾沾自喜———挣了100万,然后放大本金和杠杆规模,于是一亏就亏500万,为了回本,再投500万下去,结果全输,最后分文不剩离场。
以上就是关于“家庭资产配置的误区是什么 家庭资产配置有哪些误区”的问题解答,更多相关财经知识会在Followme交易社区上呈现,欢迎感兴趣的你前往社区进一步了解哦~
免责申明: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内容)来自社区用户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如有虚假信息或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告知,核实情况后我们将尽快更正或删除处理!
擅长该领域的回答者
- 小秘书
- 杜妙之
- Getlost
去提问
已解决 201920119个问题相关文章
擅长该领域的回答者
- 小秘书
- 杜妙之
- Getlost
去提问
已解决 201920119个问题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