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在“缩表”中稳住阵脚
强调减量提质、摒弃规模情结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扩表持续降速。
最新数据显示,7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环比收缩1.1万亿元、1.3万亿元,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缩。
上市机构方面,对比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银行二季度总资产规模环比增幅下滑3.56个百分点至0.37%,7家银行环比缩表。
其中近几年业绩坎坷的民生银行(600016.SH)缩表幅度尤为突出。
二季度,民生银行以2.28%的环比降幅成为资产收缩最快的上市银行;上半年,资产、负债同比下滑1.02%、1.84%,成为今年首家缩表的上市银行。
缩表背后,是新周期的困境交织旧周期的陈疾。
一方面,房地产与基建大潮退去、利率中枢下行,传统“重资产”模式在新周期难有增长空间,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行业涌入下行周期后,不少加杠杆周期积累的制造业、房地产坏账暴露,亟需更平稳的经营模式消化“沉疴痼疾”。
作为境内首家由民营资本设立的商业银行,其发展、变革、高光与近五年的困境都颇具代表性。
2020年,民生银行不良风险集中爆发,大幅计提拨备之下,净利同比缩水36.25%,创下A股股份行上市以来最大降幅。
次年开启“休克疗法”,鲜少再提规模目标。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该行曾于2021年与2024年的上半年两度出现缩表,资产、负债同比降幅均超1%。
民生银行行长王晓永在业绩发布会上评价公司仍处于“战略投入期、能力培养期、结构调整期和稳步发展期。”
今年中报中,“促增长”在工作主线中的优先级仍小于“优结构”与“控风险”。
王晓永表示,“下阶段,本行将锚定资产端破局、负债端重构,实现存贷款规模平稳增长。”
规模“沉浮”
近10年,民生银行业共经历两轮扩表降速,与行业基本同频。
第一轮在2017年。
早前,各金融机构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频频加杠杆,按不同路径通过理财、同业等方式进行期限错配套利想,资产端则直接或间接投资债券、非标。
为防范化解风险、抑制泡沫,去杠杆成为监管重点。
2016年末,央行主导的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同业存单等视为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口径,通过资本充足率要求倒逼各行缩减同业业务规模。
次年,近9成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下滑。
风格激进的民生银行受影响尤深。
资产增速降幅在彼时的25家上市银行中位列第二、同比下滑30.31个百分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收入下滑60.06%、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下滑41.67%。
年报中,该行称“已该行主动压缩同业资产规模‘脱虚向实’、加快自身去杠杆步伐”,截至年末杠杆率为5.81%。
不过从后续业绩观察,去杠杆策略并未延续。
2017年后,该行杠杆率连年走高至2021年末的7.6%;今年上半年末,已回落至6.92%。
第二轮降速始于2020年。
上一轮调整并未影响民生银行扩张的节奏。
2019年,民生大举扩表,将资产、负债同比增幅双双拉升至10%以上。
时任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经过几年卧薪尝胆,民生银行高速时积累的矛盾隐患已逐步解决。我们正在轻资本、优服务、高智能、强特色的发展之路上昂首向前。”
后来的故事说明,隐患并没有解决。
次年,民生银行沉积的不良风险在疫情催化下集中暴露,公司计提高达929.88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以致净利缩水36.25%。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贷款核销。
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增幅接近50%的情况下,拨备覆盖率依旧下滑16.12个百分点至139.38%;当年核销及转出贷款达671.1亿元,用去新增贷款拨备的87.17%。
风险早已暗藏在高增长的阴影中。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2018年起该行核销贷款走高,公司计提的贷款拨备多用于“借新还旧”,超支情况并不罕见。
这一模式导致拨备覆盖率普遍低于150%,在上市银行中常年“吊车尾”。
2020年中,带领民生银行进军零售、消金领域并重仓房地产的原董事长洪崎卸任。
“老中行”高迎欣接任后,在下行周期制定了以2021年为起点的“新五年发展规划”,预计通过3年时间清收处置存量不良。
民生银行就此进入休生养息的“夯实基础期”。
放弃“进攻”后,2021年上半年曾出现小幅缩表,资产、负债同比下滑1.02%、1.84%;至2023年同期,恢复至4.38%、4.42%。
这一阶段,高增长阶段被忽视的风险持续暴露。
例如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走高、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由0.69%上升至5.13%。
不过资产质量趋向稳定,不良贷款率由1.82%降至1.57%。
超出预期的是,修复期格外漫长。
依照原计划,民生银行欲在2023年进入“持续增长期”。
但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6.17%、归母净利下滑5.48%;同时资产、负债下滑1.18%、1.05%。
底部伺机
缩表并不全是“洪水猛兽”。
与2017年时期监管主导的“去杠杆、挤水分”不同,近两年扩表降速更多是银行主动调整结构、应对息差压力。
随着市场交易额整体下降,银行贷款增长乏力。
加之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存量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调,重新定价一定程度拉低收益率,以致资产端普遍承压。
资产压力进一步传导至负债端。
最直接的策略“以量补价”。
不少银行通过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利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行“揽储竞赛”,这也容易导致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表现出相对刚性。
另一种策略是重构负债结构。
例如从考核机制上引导低成本、压降高成本存款,把握流动性宽松时机、吸收低成资金。
这也是民生银行的调整思路。
上半年缩表同时,王晓永表示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优化。
例如压降低收益同业业务,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同比增长0.87%、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较上年末提升。
压降高成本负债,个人存款占总存款比重较上年末提升3.47个百分点;成本较低的普通活期存款实现规模增加、占比提升。
从长期布局看,缩表的民生银行在现阶段并非没有全然丧失野心。
“新五年发展规划”将2023年视为“增长期”首年。
从当前业绩回溯,无论资产规模、质量,抑或业绩表现,民生银行均与“增长”目标相去甚远。
不过,作为业绩基础的物理分销网络持续扩张。
上半年末,一般支行(含营业部)同比增长14家、社区支行减少9家、小微支行增加2家。
对比高增长时期大刀阔斧的扩张,增长并不突出,但缩表时期的逆势扩张,或仍体现出民生银行对未来的信心。
以二季度同样出现资产环比收缩的光大银行(601818.SH)、华夏银行(600015.SH)2家股份行为例。
去年同期至上半年末,光大银行含异地支行、县域支行、 同城支行及分行营业部在内的营业网点仅增加2家、社区银行减少8家;华夏银行营业网点更是整体缩小12家。
人工方面,作为资产收缩最快的银行,民生员工数量仍然较为稳定。
上半年末数量为63071人,同比增长1.17%;上半年出现减员,人数较上年末下滑1.05%。
对比同业,上述变化并不大。
在6家公示数据的二季度资产收缩银行中,民生员工数量稳定程度仅次于交通银行(601328.SH)。
王晓永表示,下阶段将继续锚定资产端破局、负债端重构,实现存贷款规模平稳增长。
长久受挫的民生银行在缩表后能否“浴火重生”,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
不过无论如何,伴随着行业息差收窄、财富管理市场承压等因素,缩表将不再是孤例。
面对资产负债表的波动,习惯了大规模扩张的市场,也将从周期的角度理解环境变化,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
Reprinted from 见闻VIP,the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