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方向级别的转变
核心观点:
1、财政是“真金白银”更解“燃眉之急”,因而市场高度关注财政政策;
2、财政思路出现方向级别的转变。可能受制于政策流程等原因,本次发布会未给出具体数字,但表达了诚意,留出了预期空间;
3、用途上,不再是基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化债+银行注资+地产+民生。
4、下一步关注人大常委会会议,或给出进一步数额的答案,关注预期差。
5、对经济的影响:化解尾部风险,畅通经济循环,助力完成今年目标。
6、对市场的影响:股市整体影响偏正面,商品做出了积极反应。十年期国债短期影响中性略偏负面,如果运行至2.2%以上仍偏正面,长期中央加杠杆使长端利率供给上升,收益率曲线陡峭。短期城投债受益于供给收缩和融资压力,中期关注城投转型与分化。
具体而言:
在经济数据边际弱化,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市场信心亟待提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近期政治会议定调,货币、发改委等政策“组合拳”先后推出,市场核心的关注点始终保持在财政方面,今日财政发布会给出了一些具体信息。
1、当下市场为何高度关注财政?一是,从各职能部门的定位来看,金融政策主要起到了稳市场和稳预期的积极意义,发改委更偏向供给、兼顾需求、重在统一部署和落实执行,而财政是需求端的增量所在;二是,从政策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堵点,而财政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优势更为突出;三是,从针对性来看,财政政策更“对症”,当前经济主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财政缺口、三保等压力增大,财政的“真金白银”更解“燃眉之急”。
2、本次发布会给出了一些增量信息,但一方面可能受制于流程等原因,没给具体数字,另一方面,很多增量政策还在研究过程之中,仍有不确定性,但表现了诚意、留足了空间。核心的几个关注点如下:
(1)“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在当前财政歉收的情况下,意味着后续需要新的资金进行弥补,已经得到明确的是,“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4000亿元,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这部分构成增量资金;还在研究中的是,“中央财政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具体规模可能有待人大常委会公布,但“较大”被着重强调,给出了一定的预期空间和预期。此外,央行、央企国企的利润上缴等也是补充预算的可能途径。
(2)用途上,不再是基建,主要包含四大方面:化债+银行注资+地产+民生。
①地方化债比较明确,关注后续力度,“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具体细节后续公布。地方化债的意义不仅仅是缓解债务风险,同时也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
②银行注资也已经进入决策程序,以发行特别国债方式进行;
③地产的重点在于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允许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用于消化存量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项债缺项目的问题,如果落实到位,对于稳房价具有一定意义。
④民生得到大篇幅提及,主要资金可能需要依赖于“中央财政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具体拉动有待后续测算;
⑤还有一个重要信息:“目前增发国债正在加快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陆续下达使用,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这部分不算增量资金,但前期使用速度偏慢,2.3万亿的规模不小,是年内支持经济企稳的主要资金来源。叠加专项债用途拓宽,可用于稳地产领域,对于稳预期、稳增长也有一定作用。
整体来看,本次发布会基本在预期之内,“较大”规模的“留白”对股债均构成一定利好,债市的解读是:方向和工具基本在预期之内+没给具体规模+更主要在稳和民生而不是推动信用扩张,政策效果有待验证,基本面逻辑没有逆转;股市的解读是:明确了中央加杠杆的方向+给出“较大”增量的预期+年内存量待落地金额不小+稳地产的细节有助于稳房价和稳预期等。
3、下一步关注人大常委会会议,或给出进一步数额的答案。当下财政面临不小挑战,仍面临多方平衡:一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财政加码预计是系统性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对于预期、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稳”、“防风险”、“系统性”可能仍是主要的考量。二是,后续地缘形势依旧复杂,财政作为“家底”,需要留有“子弹”,比如需要应对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三是,09、16 年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产生的房价上涨、债务攀升等“后遗症”仍记忆犹新,但这一顾虑已经明显减弱。
不过,“中央财政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留足了预期空间,除了规模本身,给出不够再继续加码的政策预期,对于稳经济和稳预期或有更重要的意义。
4、本次财政发布会的影响?整体偏积极!(1)主线上,对基本面运行逻辑有何影响?哪些逻辑改变了?
我们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问题;第二,非经济因素,比如地缘环境、社会激励机制、信心等,地方政府在财政缺口压力下影响营商环境;第三,短期宏观供需失衡,总需求不足、价格信号弱问题。本次政策解决了哪些问题?
中央加杠杆空间较大+政策重点转向需求端,有利于避免地方债务风险暴露,缓解短期经济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改善预期和信心等非经济因素,第三和第二层次的部分问题有望得到阶段性改善。
但仍有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一是,持续性的问题;二是,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激励机制的问题需要时间,地缘环境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产业转型是大的时代背景,需要产业升级久久为功,目前仍需要时间。
因此,本次发布会后,经济的短期逻辑或有一定改善,尾部风险很大幅度的缓释,但驱动增长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2)对经济的影响?化解尾部风险,畅通经济循环。
本次财政方向相对较多,不同方向的影响和时效存在差异,需要分别讨论:
①化债:不属于增量资金,拉动偏弱,但降低尾部风险,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化债是存量置换,短期的增量效应和拉动效果不高,对于远期的降低债务成本和防风险作用更大,债务压力降低后也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畅通经济循环,意在远期。
②银行资本注入:属于增量资金,有助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的力度。为了维护银行净息差的未雨绸缪,有助于促进银行信贷投放,但见效需要真实融资需求修复作为基础条件。
③地产:存量资金+增量资金,拉动效果偏强,但规模预计不大。专项债可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允许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用于消化存量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项债缺项目的问题,如果落实到位,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考虑到当前存量商品房库存偏高,从资金落地到房价企稳可能需要时间,且需要需求端政策配合,需要居民购房意愿修复作为基础条件。在“严控增量”的基调下,从房价到投资也会有一定滞后。
④民生支出:属于增量资金,拉动效果中等,见效可能偏慢。取决于居民的储蓄倾向,需要居民有愿意将所得资金用于消费,才能发挥经济拉动效应。
⑤对于年内来说,2.3万亿专项债可以安排使用,叠加发改委2000亿项目投资等,有助于全年目标的实现。“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这部分资金虽不是增量,但规模不小,再叠加上新增4000亿债务限额。结合“两新”、“两重”、“收购存量房”等具体安排,发改委2000亿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杠杆效应,年初以来的制造业韧性和近期汽车、家电等销量数据也印证其拉动效果相对较快,直接补贴能够较快地刺激相应类别的消费和投资支出。
因此,短期来看,我们期待部分新增+存量资金落地+稳地产对经济形成一定的短期拉动,经济可能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局面,有助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后续有待公布的“较大规模”增量刺激,更多拉动效果可能体现在明年及之后。
从更长维度看,经济企稳的持续性需要看到更多信号:①地产要看到房价预期企稳;②消费要靠收入预期好转,并修复消费倾向、降低预防性储蓄;③地方政府不仅仅是财力,还需要“能干”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空间;④企业利润需要内生需求传导至后端价格。我们暂不改变数据波浪式运行的基础判断,但边际的积极变化需要持续关注。
(3)对市场的影响?股略偏正面,债表现分化。
股市:明确了中央加杠杆的方向+给出“较大”增量的预期+年内存量待落地金额不小+稳地产,这些均有助于稳定预期和市场情绪。股市估值进入合理区间之后,行情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稳增长政策验证期,需要密切关注预期差。本次财政规模留白,但表达了诚意,留下了预期空间,整体偏积极。商品市场对本次新闻发布会做出了较为积极的反应。
利率债:基本面短期逻辑有一定改善+经济数据可能波浪式运行+可能的供给压力,短线以防御为主,但长期逻辑尚未逆转。
基本面层面,市场预期改善并不等同于基本面核心矛盾改变,很多非经济因素和结构性问题都还需要时间,经济向下有托底的同时,向上动能尤其是持续性仍有待验证。
供给层面,一方面,专项债限额和特别国债发行等可能带来一定的增量供给,但经过8-9月“赶进度”,目前政府债发行节奏已快于往年同期,另一方面,央行和财政部的协调机制可一定程度缓解后续的供给压力。
短期看,我们重申10年国债2.2%-2.3%左右可以转为积极,建议选择逢调整布局。主要考虑:一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融资需求、支持性货币政策、配置压力仍大并未改变的情况下,恐慌情绪在中期更容易提供的是机会。二是,从性价比角度来看,2.3%左右的10年国债已有性价比。与历史相比,去年下半年,10年国债反复在2.5%-2.6%“磨底”,当前政策利率较去年已经下调了30BP,LPR和存款利率降幅更大。从存贷款比价看,甚至属于偏高水平。我们认为如果10年国债利率调整至2.3%-2.4%,可以忽略股市和政策等因素积极介入。股市表现的不确定仍大,影响理财赎回的程度,是后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长期看,中央加杠杆的倾向明确,长端利率面临供给压力,但幅度未知,且考虑到货币与财政的配合,长端利率有可能从趋势下行进入震荡市,曲线陡峭整体趋势延续。
信用债:本次发布会强调以中央统筹置换的方式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对化债进一步释放了稳妥信号。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今年新增特殊专项债用于化债的实践、金融机构配套展期降息与非标置换等举措,有效压降债务斜率、改善平台融资结构。
本次财政部提出的大规模隐债置换,是对于2028年隐债清零要求的落实,也是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减轻,有利于地方化解存量债务、消化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城投平台债务压力、后续以杠杆形式继续撬动经济增长。
结合历史上三轮债务置换的经验来看,隐债显性化是统一方式,规范债务管理、防范风险是共性原因,中央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结合过往2015-2018年置换债发行(12.2万亿)、2019年建制县化债初试点(1429亿)、2020-2022年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债(1.13万亿)三轮置换经验来看,隐债显性化已有较多实践经验,且均伴随着城投债的利差下行、尾部区域流动性风险的缓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会提及的债务置换主要为隐债置换,而各城投在隐债外仍存大量经营性债务(截至2024年6月末,城投平台存量有息债务共计58万亿元,该口径包含隐债及经营性债务),隐债外的部分债务或仍依靠银行展期降息、贷款置换进行风险缓释,关注后续区域配套金融机构债务置换进程。
市场影响:
(1)大规模债务置换有望明显缓解城投再融资压力,利好中短端城投债。从二级估值来看,“拟大规模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将明显提振市场对城投债的信心,考虑到目前一揽子化债周期延长至2027年6月(与隐债置换的2028年期限基本一致),中短久期品种预计下行幅度更大。区域层面上,政策方向对重点化债省市利好更明显,叠加近期政策转向、利率波动带动信用债调整较多,预计该类省市城投债仍有较大利差下行空间。
(2)长期关注平台转型和分化,注意厘清隐债和经营性债务。发布会还提到“指导地方稳妥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和推动融资平台转型”,隐债加速置换也可以理解为减轻部分转型平台的债务负担、为其提供时间窗口。长期来看,转型平台或逐步出清基建类业务、厘清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最终实现与地方信用的脱钩,市场对该类主体或仍重回基本面定价。因此,建议持续关注城投主体的存量债务处置路径、业务转型进程、股权划转与财政补助边际变化等方面,明确平台仍保持“城投”底色、还是意指“产业转型”。
(3)从供给面来看,短期内限于化债要求,城投债供给或仍难以起色。但发布会也强调“减轻地方政府压力,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结合当前150号文亦在推进城投平台退出名单来看,大规模债务置换下隐债清零预计加速完成,平台退出名单进程可能加快,退出后亦或仍发挥带动基建投资的作用。结合近期贵州、青海等省反映停工项目有重开迹象,青海重启用于项目建设的地方债发行,长期来看,部分区域核心城投平台仍有可能发挥一定投资带动作用,预计资金来源、用途等更加规范。关注后续“退平台”进程,以及监管端融资政策的边际变化。
风险提示:经济修复不及预期,财政额度和时间节奏不及预期。
本文作者:张继强(S0570518110002),吴靖(S0570520020001),文章来源: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原文标题:《【华泰固收】财政政策:方向级别的转变》。
Reprinted from 见闻VIP,the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