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量化大厂“录用数据”排行出炉!
中国量化投资,已经迈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如今进入了分化阶段。
此前数年,“十亿奖金门”、“年终奖上千万”的消息成为量化行业“代名词”,各大机构纷纷提升员工福利,吸引“最强大脑”加盟。
甚至出现量化机构之间为了挖角高端人才,不惜对簿公堂的案例。
但随着市场进入新阶段,2024年,无论是私募头部机构还是公募量化团队都逐渐放慢脚步,行业亦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
2024年后的量化大厂们,“人才策略”为之骤变。
仍有团队逆势扩张
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截至2024年11月末,至少有9家百亿量化私募的年内员工人数增长超过10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统计数据的口径,是第三方机构对相关行业协会的注册备案人数的统计。其统计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统计的偏差,乃至滞后。
积极程度与规模不完全相关
仅就上述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各家公司人才战略的积极程度和存量规模不完全相关。
高居榜首的佳期投资,年内增加了45名员工。
但这家量化大厂在基金圈一直十分低调。该机构法定代表人、第一大股东是季强。早年曾在珠海一家贸易公司任职,之后在珠海特区报社担任报业发行站长,在任职佳期前看似乎并没有太多投资方面的履历。
佳期投资的二股东是吴霄霄则明显有更鲜明的投资背景。后者曾在美国Spot Trading LLC担任过半年的量化研究员。
可以看出,这家量化大厂的创始人背景和股权结构,与其他众多百亿大厂有所区别。
紧随其后的是宽德投资,年内新增员工达到42人,这家机构曾是2023年整个私募圈“募资王”,当年上半年“吸金”超百亿元。
另一家名为卓识投资的机构,今年增加40位员工,创始人张卓早年在美国骑士资本期货部担任过量化策略师。
上述三家机构年内新增员工超过40人,凸显了相关公司在人才方面的进取姿态。
最头部机构“没闲着”
业内的头部量化机构则在第四位以后开始“亮相”。
年内新增员工数量排在第四位的是明汯投资,这家机构与九坤、衍复等机构同属于最头部量化阵营。
在备案主体机构员工明细中,明汯投资成为唯一一家“入榜”前十名的一线量化机构。
磐松资产——2024年量化行业最大的“发现”——与明汯一样在今年内新增员工超过30人。
今年“名声大噪”的磐松资产(按其官网说法)受托资产规模从3月末50亿元增长至7月初的百亿元级别。他的团队人数增长,有很大的合理性。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金锝资产也出现于上述榜单,这家机构是中国最早期量化机构,资历甚至深厚于部分头部量化大厂,创始人早年曾在华尔街机构任职。
据悉,金锝资产长期与招商银行等私人银行合作,客户群体较为稳定,对外发声极少。其创始人在数年前曾表态,量化产品的运作亦有助于“专精特新”企业的价值发现。
总体来看,除了磐松资产相对年轻以外(成立时间不到三年),上图中其余机构成立时间均超8年。
新增多少“投入”
在资管行业,人是最重要的资产。
增加团队人手,某种程度上就几乎等于增加投入。
那么人数增加名列前茅的量化机构们,到底增加了多少投入呢?
资事堂梳理招聘网站披露的信息给出了一些预估的信息。
以量化交易员岗位为例,这个岗位“一般资历”的员工,入行薪酬在2万元-4万元/月,不少机构还给出一年“13薪”、“15薪”的薪酬包(即一年发13个月-15个月薪水)。
以此来估算,岗位年薪在26万~60万元之间。
而且,这个年薪包是基础薪资,并不包括如果量化产品业绩突出后,分配给员工的奖金部分。
若按照每个人60万元年薪(税前)计算,一家私募增加40位员工则需要投入2400万元,叠加上缴五险一金(按照20%的比例),私募机构增聘40位员工的投入要接近3000万元。
对于一家量化机构来说,员工薪酬的开支只是成本中的一项。随着新增员工,公司可能要投入新的投资策略,这带来了更多的硬件、福利、管理和营销等支出。
当然,如果是增聘资深投资经理,则机构往往会视其贡献而制定利润分成计划,这个支出就“上不封顶”了。
或有“隐藏实力”
上文也提及,第三方平台统计是备案员工的增长情况。对应的公司实体亦是私募的备案主体。
但实际上,在内地量化圈,部分机构为了保持“竞争力”,会有隐藏的“团队”在。
比如,部分头部量化机构会存在平行设立的科技公司,后者可能由部分私募机构的股东创设,负责战略的AI技术开发等。
亦有个别量化机构,为了避免法律或知识产权纠纷,而资助或支持部分投资人才创设或加盟名义上的外部机构,后者亦成为这个公司的“秘密武器”。
增聘也要做好“应对”
人才增长不仅带来了投资“生产力”的增长,有时也会因“生产关系”的复杂而引发额外的干扰。
2022年量化圈一场引发行业关注的技术秘密纠纷案,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涉入其中的均为业内知名量化。锐T投资为原告,被告是头部量化机构幻F量化,以及九Z资产及积M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均为化名)和杨某。
期间的纠纷产生于,杨某从锐T跳槽后加盟其他公司而引发。锐T公司认为这个安排涉及自然人携带前东家技术秘密加盟其他机构。而考虑几家被告机构的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锐T公司最终把这些机构都告了。
另有百亿私募人士对资事堂透露:撇开前述案例不谈,对业内机构来说,引入其他量化机构的核心人才确实有其需要把控的风险。当然,自我培养也会有各自的短板。
如何把控人才战略执行中的风险和收益,更好的助力所在机构的发展,这个行业圈子,还有不少需要精进的地方。
Reprinted from 见闻VIP,the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